分享抓取標題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圖片

文化新地標背後的重慶新思維

" 在重慶,留住城市傳統記憶正在成為一種趨勢. "

閱讀全文
作者:王龍博

    

    位于白象街的李耀庭公館已完成主體結構修復。這座始建于清末的青磚小樓,見證著重慶下半城一百多年的風雲際會。在殘缺的磚體上,字跡清晰依然。 新華網 李相博 攝

    新華網重慶3月16日電(王龍博)今年春節,經過一年修繕的湖廣會館與東水門老街重新迎客。這條承載著重慶移民文化的老街剛剛試營業,就迎來了絡繹不絕混雜著各種口音的遊客。

    每到周末,曾見證重慶百年開埠史的白象街、米市街就擠滿了前去拍照的文藝青年。十八梯、下浩等仍在修繕的項目,也時不時會在網絡上引起關注。

    “近年來,留住傳統記憶似乎正在成為一種趨勢。”當地學者分析稱,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歷史老街區項目不斷出現。 自長江與嘉陵江交匯的朝天門往望龍門,至儲奇門一線,是重慶人口中的“下半城”。規模更大、更具體係化的歷史風貌區建設正在這裏進行。而隔長江相望的南濱路,也正在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段再現開埠時期的歷史街區。

    老街,何以在重慶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重慶,許多的“母城”記憶正在一點一滴的再現。圖為修復後的白象街建築。新華網 李相博 攝

    1950年,年幼的何智亞隨家人遷居重慶下半城。

    多年以後,他仍時常想起望龍門某處的沿街小巷,以及兒時生活過重慶“母城”。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伴隨著大刀闊斧的城市建設,老重慶城的歷史遺跡不斷消失。作為當年渝中區主管建設的地方官,何智亞既感到惋惜,又無可奈何。“那時的理念不一樣,城市發展需要加快建設。”

    幾乎在同一時間,何智亞開始用鏡頭記錄重慶老城、老街,以求用影像留住即將遠去的家園。

    時至今日,何智亞已經是重慶著名城市規劃建設和歷史文化專家。下半城許多歷史風貌區的規劃,何智亞也參與其中。

    “重慶人保護歷史建築的意識在提高。”何智亞説,要讀懂一座城市,不止于新起的高樓大廈,更要看那些歷盡滄桑的老建築。

    何智亞心心念念的下半城,是重慶的“母城”。 開埠文化、移民文化、巴渝山水文化等多種文化類型在這裏交融薈萃,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

    據統計,下半城現有重慶各時期文物63處。其中,國家級文物14處,市級文物20處,區級文物6處,未定級文物23處,佔渝中區文物總數的31.5%。

    如今,這裏正採取“以點帶面”的思路,通過十八梯傳統風貌區、白象街傳統風貌區和湖廣會館及東水門歷史文化街區三大載體,全面再現重慶城的歷史文脈。 “以點帶面”的思路不僅適用于整個下半城的規劃,也被用在具體項目上。“以白象街項目為例,風貌區內有11處文物建築,我們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規劃了26.7萬平方米的風貌區。“項目建設方融創西南區域公司南部片區副總經理徐帆説,設計建議均堅持開埠時期建築風格。

    渝中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歷史文化街區發展方面,渝中區已確立了“看得見歷史,記得住鄉愁,引領著未來”的發展理念,串聯下半城各片區和文物資源,爭取盡快成型。

米市街合記堆店為原米市街開埠時期的米倉,現已入選重慶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名錄。新華網發

    重慶近年來不斷出現的歷史風貌區或工業遺址文創園項目,多位于舊城改造甚至棚戶區改造區域。不論是渝中區的下半城,還是沿南濱路的多條老街,原本均不同程度面臨房屋老舊、消防隱患、生活不便等問題。

    “這些片區原本就有改造需求。”重慶大學城規建設學院副教授黃勇説,但對當下社會來講,歷史街區也是一種公共文化産品。“這個屬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説,改造的初衷應該是為重慶人提供一個能建立認同感、歸屬感,甚至自豪感的場所。”黃勇認為。 新華網注意到,在這一輪歷史文化街區或歷史風貌區建設中,大多都以社會資本為主體。包括許多區域內的文物建築,修繕保護的出資方也為社會資本。

    “這是一種思維的轉變。”何智亞認為,引入社會資本,能緩解文物建築保護中的資金難題。“在合法利用過程中的保護,也有利于形成文物保護的常態機制。”

    新華網在採訪中發現,在加快舊城改造步伐的同時,引入社會資本也有利于文物建築“活起來”。

    以位于長江南岸的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街區為例,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師陳雨茁曾嘗試通過“眾籌”方式修復了5棟歷史建築,但僅佔整個米市老街建築總量的1/10。

    鑒于這種方式在老建築修復中不可持續,南岸區政府在慈雲寺老街修復過程中引入了相關房地産開發商,希望借助社會資本的力量推動老建築的修復。 如今,已經開街的米市街已成為新的城市地標。老街修復項目參與者探索的商業開發與老街保護共存的互利共贏模式,在解決老建築修復資金難題的同時,還引來人氣增添了活力,讓米市街成了更多人心中的城市記憶。

    “實踐證明,為保護而保護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近現代建築只有合理利用才是更好的保護。”當地學者稱。(完) 

功能表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