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十年香港内地电影合作一路飘红

http://www.cflac.org.cn  2007-7-3  作者:陆 亮  来源:中国文联网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极大地推动了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融,同时也给两地电影产业的良性互动和电影文化的积极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十年前那一个神圣的时刻开始,两地电影人的精诚合作,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拉开了崭新的一幕,为中国电影谱写了更加绚丽华彩的篇章。

  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因为历史背景、产业环境、文化氛围的差异,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与优势。从中国电影诞生起,香港电影一直就是华语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制造”在世界崛起,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电影的骄傲,香港被誉为“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充满活力的制作机制和灵活多变的市场策略,为内地电影的产业化道路提供了借鉴,香港培养的大批电影明星和创作人才,也为与内地的电影合作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内地电影尽管在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方面与香港相比起步较晚,但有着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数量庞大的电影工作者队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第五代导演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为内地电影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内地还拥有无比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优美奇丽的外景资源,这些都是香港电影发展必须借助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祖国内地有着香港无可比拟的、潜力巨大的华语电影市场,这成为了两地电影共同耕耘和收获的广阔沃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内地改革开放以后,香港与内地的电影人就不断探索着交流合作的道路,持续不断地为两地观众奉献出一批经典影片。比如,李翰祥导演于1983年就率先与内地合拍了《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张鑫炎、徐小明分别以《少林寺》、《木棉袈裟》等影片红遍大江南北。90年代以来,香港影片与内地合作拍摄持续升温,《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狮王争霸》、《大话西游》、《青蛇》、《阮玲玉》等都成为一时万人争看的经典作品。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更推动着两地电影走向了共同繁荣、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并进一步影响着中国电影的未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电影逐渐陷入困境,亟待寻找到摆脱困难的突破口。2003年是弥漫着“非典”阴影的年份,却成为香港与内地电影合作事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重要转折点。正是在这一年的“七一”前夕,《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正式签署。这个简称为CEPA的协议,提出了诸多优惠政策,为香港电影打开了通往内地市场的大门。2003年10月,规模空前的香港演艺界访京团在钓鱼台国宾馆受到了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的热情接见,到这一年底,两地合拍影片的数量成倍增加,突破了历史记录。CEPA协议的实行,标志着两地电影从创作、制片到国内、国际市场开发的全面携手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气象。

  从宏观的制作规模来看,回归十年来,两地合拍影片的数量不断攀升、稳定增长,总数达到了100多部,在两地电影总量特别是能够进入城市主流院线的影片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比例。近年来,在两地年度“十大卖座片”的排行榜上,合拍片始终稳固占据着着重要位置,显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业已成为两地电影业中不可忽略的主流产品。几乎所有香港知名电影人都参与过合拍片的制作,内地的艺术家和明星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合拍片的平台上。回归十年来,香港各大电影公司纷纷加入合拍片制作的洪流,比如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银都机构、寰亚电影、英皇影业、成龙英皇、寰宇娱乐、中国星、一百年、泽东等公司;内地一方,除了原有的各大国有电影集团和电影厂之外,华谊兄弟、保利博纳、新画面等更多的新兴民营制片公司,也踊跃进入了与香港合作拍片的领域,与香港电影人的合作日趋亲密和频繁。另一方面,投资额度高、制作规模大的合拍大片模式,也在实践中不断成熟、进步,为两地的亿万观众奉献出成批的精品力作,为中国电影赢得国内市场进而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替代的有力贡献。

  从影片的风格特点和艺术质量来看,回归十年来,两地电影艺术家凝聚心血和才智,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兼容并蓄,立志创新,勇于开拓,使得各种类型样式和艺术品质的影片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武侠片是中国最具特色的类型片,回归之前,武侠片就已成为内地与香港合作的最主要片种,回归以后,武侠片的制作更加精良、形式内容更加丰富,比如徐克导演的《蜀山传》、《七剑》,运用历史背景下的群像塑造和令人目眩的特技造型,气势宏大而侠气浩荡;杨紫琼出演的《天脉传奇》、《飞鹰》,都是演绎了现代时空下的传奇女侠,英姿飒爽之间又带深情与妩媚;《霍元甲》、《卧虎藏龙》等片,渗透了中国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大气磅礴,正气凛然;而《决战紫禁之巅》、《天下无双》等片,或重悬疑或重诙谐,情趣独具,别有洞天。已成为国际品牌的成龙功夫片,自《红番区》成为年度十部“分账大片”以来,一直是进入内地的香港电影的代表,近年来,成龙连续成功推出了《新警察故事》、《神话》、《宝贝计划》等重量级合拍作品,延续着成龙的功夫传奇。另一方面,内地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十面埋伏》,何平导演的《天地英雄》,冯小刚导演的《夜宴》,陈凯歌导演的《无极》等片,集合了包括香港在内的华语电影的各路精英,以全明星阵容和超强制作规模,把古装武侠片的视听奇境推向了极致,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观影热潮,为中国电影的市场份额超过美国大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同样有着深厚传统的喜剧类型片领域,十年来的两地合拍影片继承优点,推陈出新。如《河东狮吼》、《老鼠爱上猫》等令古装片笑出了新意,《百年好合》、《花好月圆》等打造了贺岁喜剧,《油炸三宝》、《野蛮秘笈》等片继续发扬了香港市民喜剧的传统,香港“喜剧之王”周星驰,精心制作的《功夫》在两地市场全线飘红,不仅打破了票房记录,还在金像奖评选中获得了6个奖杯,再一次证明了他在喜剧片创作上的杰出才华。随着香港和内地城市化程度的加深,新一代都市爱情喜剧,逐渐从旧式的市民喜剧中脱颖而出,1997年后的第一部合拍片《缘,妙不可言》以及《炮制女朋友》、《男才女貌》等一批都市浪漫爱情喜剧,在十年的合拍片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十年来的喜剧片创作,正在努力探索着适合内地与香港双重口味的中国式喜剧的发展前景。

  回归后的合拍警匪片,在广受赞许的《无间道》系列影片的影响下,涌现出了一批精彩纷呈的作品,如《三岔口》、《黑白战场》、《枪林恋曲》等片,更注重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独特,《青年干探》、《特警新人类》等片则注重时尚元素的融入和电影新人的推出。随着回归后两地社会各层面的交融,合拍警匪片选材的视野逐渐向两地联手追凶的方向扩展,幕前幕后的合作阵容也更趋密切无间。

  在这跨越新世纪的十年中,漫画改编电影因符合两地年轻观众的口味,得到了合拍片创作的青睐。从《风云雄霸天下》到《华英雄》再到《龙虎门》,先进的数字特技打通了漫画动作大片的路径。《地下铁》和《墨攻》两片也源自漫画,前者营造了当代都市白领的浪漫情调,后者重现了“兼爱非攻”的墨家思想,被公认为突破了普通商业影片的局限,是展现了传统文化深厚思想底蕴的优秀影片。漫画改编的合拍电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惊悚悬疑片原本是内地并不多见、也并不擅长的类型,而香港的惊悚片却有着多年的传统。近年来,两地合作创作了《古宅心慌慌》、《诅咒》、《怪物》、《心中有鬼》等影片,以健康感人的基调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开拓了多层次的市场,丰富着内地电影的类型片经验。
从对电影人才资源的尊重、开掘和扶植来看,回归十年来,两地的电影艺术家都聚集在合拍影片的大旗下,拓展着艺术生命力,不断地挑战着新的创作高度,完善着个性化的艺术道路。内地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著名导演,借助与香港合拍影片的制片机制和市场渠道,实现了跨越式的前进,完成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中国大片,创造了国产影片的市场奇迹。而香港有实力的导演,则融会两地电影审美的不同需求,在内容、风格、类型等方面进行尝试,试图闯出符合两地电影观众欣赏口味的创作新路。如陈可辛导演的《如果·爱》,是一个包括韩国在内的四地电影人协作的硕果,它以浪漫深情的爱情故事和美国西部歌舞片的新颖风格,在银幕上描绘了一片新天地。尔东升导演近年来始终坚持格调不俗的艺术品位,创新不懈,佳作迭出,凭《忘不了》、《早熟》连续两届获得华表奖最佳合拍片奖。许鞍华导演在《半生缘》、《玉观音》等多次尝试后,利用内地的编剧、表演人才和创作素材,推出了亦正亦谐、风味独到的合拍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王家卫导演的《2046》不仅继续着自己对电影语言的创新和对情感世界的独特把握,还让梁朝伟、章子怡获得了金像奖的影帝和影后桂冠。香港新浪潮导演谭家明在17年后重出江湖,执导了合拍片《父子》,细腻委婉,感人至深,在许多国际电影节上博得好评,并获得了5项金像奖大奖。在两地合拍影片良好形势的鼓舞和推动下,两地的电影艺术家获得了不断追求艺术进步的机会,使他们在不断的电影实践中保持并强化了艺术生命力,更使两地的电影生产力中赢得了最关键的人的因素。

  我们欣喜地看到,回归十年来,香港与内地的电影交流和合作,由浅到深,由弱到强,由局部到全面,不仅有拍摄合作、发行合作,还发展到了创意合作、市场营销合作和全球推广合作,共赢的互助日渐紧密,共进的前途日渐广阔。十年的艰辛历程,十年的累累硕果,既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又是两地电影密切合作、共生共荣的出发点。香港与内地的电影人拥有着一样的理想和现实,面对着共同的机遇和挑战,一定能够创造出两地中国电影更光明、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