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走进红色岁月”采风为作家提供无穷的创作源泉
http://www.cflac.org.cn    2010-06-25    作者:何建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引导文学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组织作家寻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历史,充分挖掘革命纪念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弘扬我党我军优良革命传统,以文学的形式展示革命纪念地的历史与今天,中国作协从2009年开始,就筹划开展“走进红色岁月”采风创作活动。目前,此项工作的采风活动已经告一段落。在此,我们可以欣喜地向大家报告的是,我们的作家们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了情绪高涨的良好创作状态,而且已经有一些作品完成和即将完成。同样,其活动本身在文学界和社会上也产生了积极和良好的反响,达到了预期效果。我们相信,随着各类相关文学作品的不断推出,一股重温历史、宣扬革命精神、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文学新潮流一定会出现。下面谈几点我个人在此次“走进红色岁月”采风活动中产生的对文学创作的看法:

    1.过去我们对红色圣地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此次我们组织了众多著名作家而且是熟悉和擅长红色题材创作的作家参加采风,他们大多是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到这些地方,而对作家来说,第一感觉总是最新鲜和直接的,对题材的判断也是十分准确与可贵的,正是有这种新鲜的、直接的、可贵的感受,创作冲动自然而然也就特别高涨。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和看重这份真切与热情,因为它有可能使得红色题材的创作有重大突破。

    2.通过此次“走进红色岁月”采风活动,我们再回头看,过去这么多年来,已有的有关红色圣地革命题材的文学创作或影视创作成果,其实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艺术水平,或者说只是对那些革命岁月作了历史过程的简单叙述,那些深刻的、生动的、宝贵的东西似乎还没有挖掘出来。比如,我到了井冈山采风,强烈感受到当年毛泽东、朱德创立这块红色根据地时,党和军队的成立初期,有许多特别成功和特别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在这方面挖掘得很不够,我们现有和已见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大部分还处在一些教科书的翻版水平上,客观性、真实性、生动性方面都没有达到历史本来应具有的那种光芒和悲壮。这方面除了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外,更需要作家和艺术家们深入、全面、客观和抱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去认识与挖掘。一些所谓的全景式的、大事件的展示,恰恰对当时那个年代里我们的领袖们、我们的普通游击队员和军队官兵的复杂情感、信仰反复、敌我之间胶粘状态的特殊性等,都没有很好的表现,一些貌似不起眼的、在党史里也没有记载的、其实是非常有艺术光芒的人和事,则基本没有涉及。这也使得我们在此次“走进红色岁月”采风创作活动中有了发现宝藏一般的欣喜和创作激情。

    3.中国共产党的红色革命历史已经有八九十年了,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在传播这些历史,深深地根植于我们所有人的脑海与心灵之中,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有无数同类题材的表现,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已有的作品还不尽人意,并不完美,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毕竟这类题材因为历史久远,当事人基本见不到了,因此对历史真实性的还原十分困难和复杂,我们当代人对那个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领袖们所经历的事以及他们的情感和信仰,他们的能力和水平,都是不了解的,都有可能产生一些猜测和臆想。所以要真正写出大作品、好作品,恐怕不是靠一股热情和激情所能完成的,我担心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们走一趟就被激动了,一激动创作的灵感就如喷泉涌动,而喷出的水也是“哗啦啦”的满地都是,可惜都不是什么让人们期待的那种可以尽兴解渴的“甘泉水”。在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我认为,一般性的作品不缺,我们需要的是厚重的、有震撼力的、高水准的大作品、好作品,这一点无论是小说、报告文学还是诗歌、散文皆如此,影视作品更应如此!

    4.建议中宣部联动有关部门如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对作家们准备和正要创作的红色题材的好作品进行一次会诊。如认为可以列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国家重点献礼的图书和影视作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扶持,因为早着手更有利于创作和后期的出版与制作。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