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协“红色经典”采风团赴井冈山采风
http://www.cflac.org.cn    2010-06-22    作者:唐 坤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图为中国舞协采风团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前合影。钟林 摄

    6月3日,中国文联、中国舞协组织的“走进红色圣地”舞蹈家采风团抵达井冈山,采风团成员以中国东方歌舞团优秀艺术家为主,包括艺术总监陈维亚、编导章东新、甘露、作曲家卞留念,以及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左青、总政歌舞团编导王艳、中国舞协副秘书长李淑芬等12名成员,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担任总领队。采风团一行得到了江西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吉安市委宣传部部长李文彩、井冈山市委书记梅黎明等会见了采风团成员,江西省文联副主席余达喜等全程陪同。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井冈山集革命人文景观与秀丽自然风光于一体,可谓“红”、“绿”相映生辉。4天的行程也被团员们戏称为“洗脑又洗肺”,的确,绿色生态井冈山,给了众人许多的意外,这不仅仅是一个感受江西红色文化、寻求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革命教育、心灵得到洗礼、提升思想境界的过程。

    镜头一。6月4日,采风团参加“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互动教学课程,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样的课程能够让人泪流满面,扼腕长叹。井冈山双雄王佐、袁文才的孙子王生茂、袁建芳,女红军战士曾志的孙子石金龙等,似唠家常,又似在诉说心曲,特殊的身份赋予讲述人更多的存在感,听者都有种直接触摸历史的真实感,心潮跌宕起伏。当主持人声情并茂地朗诵曾志遗嘱,在场人士无一不是泪光闪闪,“您所奉献的远远超出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这句女儿陶斯亮的话也成了所有听者心中的共识。弹泪的男儿不少,其中有陈维亚,也有冯双白。电视连续剧《井冈山》主题曲的原唱江满凤,是红军的后人,也是互动教学嘉宾之一,朴实的她,依旧唱着爷爷的歌,高高兴兴地在景区做一名普通的清洁员。上海知青杨洁如将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她所热爱的井冈山孩子……所有的讲述都感人而真实,最后众人起立齐唱《歌唱祖国》,气氛达至高潮,编导章东新叹言,此情此景此歌,心中激荡的除了爱国情还是爱国情。

    镜头二。6月5日,采风团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并为革命先烈敬献花圈。陵园山顶是高大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27米,寓意1927年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呈“山”字形,金属闪闪发亮,远眺似一团火焰,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看如钢枪林立,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前者是信念,后者是思路,采风团成员们肃然而立,在陈维亚的提议下,绕碑而行,并随即在纪念堂前献上花圈,鞠躬三次。编导王艳感叹说,此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在这里,面对的是历史,是党旗,更是无数的为了党和新中国的建立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

    镜头三。黄洋界上炮声隆。地因文而闻,文因地而显,黄洋界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毛主席的词句。许多编导是耳熟能详,此时亲访,自是记忆与历史的相互印证。走过红军营房纪念馆,顺着山路拾阶而上,采风团登上了当时的哨口工事战壕,只是时移景变,很难让人想象出这里就是昔日的五大哨口之一 ——当时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地。战壕工事旁边不远就是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文由朱德书写,另一面镌刻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游人纷纷在此摄影留念,采风团此时充分发挥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极尽造型之能事,其中戴着红军帽的陈维亚更引来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和啧啧赞叹。

    采风团还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全景画馆、大井毛泽东旧居等处,听取了“井冈山精神宣讲第一人”毛秉华老先生所作的专题报告会,观看了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和风情互动剧《红色之恋》。无论是前往目的地的颠簸车程,还是在田间拜访当地老乡,采风团成员们一直在交流心中所想:究竟什么才是井冈山根据地让革命走向成功的根本与精神之源?大家提得最多的还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信念,是坚持,时过境迁却更需要有当时的井冈山精神,更需要那种执着的奉献追求,对全民族、全国人民的负责心。有人说:“人性居于神性和动物性之间,摇摆不定。”但人的心中一旦充满信念,并因之奋进时,就会越发趋于神性,越发崇高闪耀。井冈山,无论是前人,还是今人,最打动人的便是他们始终不变的信念,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坚持,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采风团所接触到的当地人,无论是热情洋溢的文联干部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游,都有种对井冈山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对他们而言,井冈山不仅是安身立命之地,更是灵魂所归之处。感于此,采风团创议:一是为井冈山的表演团队创作小型舞蹈作品;二是创作四五十分钟的中型作品;三是创作大型的舞剧、舞蹈诗或大型的主题歌舞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