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毅:我喜欢“小号教授”这一称号
栏目:名家
作者:越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吴宏毅(左七)和他的学生们

  小号的起源无从考究,在数百年前出土的古埃及法老墓里就出土过小号。现代的小号则起源于十八世纪的德国,德国作曲家海顿1796年就写了一首至今仍广为流传的《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 ,并在他的《军队进行曲》中充分发挥了小号的性能。今天这一古老的乐器已经广泛用于管弦乐团、军乐队以及流行乐、爵士乐、歌剧等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中。作为铜管乐器家族中音域最高的乐器,小号既可吹奏出嘹亮的号角声,也可吹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然而,小号这种乐器在中国的发展曾经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尽管原因多种多样,但不可忽视的是,缺少好的师资那是一定的。不过,这几年变化很大,就以上海为例,一大批通过各种国内外渠道培养起来的师资力量逐渐崭露头角,开始进入了丰收季节。

  2017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的吴宏毅小号专场音乐会,集结了吴宏毅从教25年来所带出的学生。如今,他们分布于国内外各个乐团。演出现场,吴宏毅联袂他的学生——上海交响乐团的夏非、上海歌剧院的罗寅鹏、上海交大的吴一波、杭州爱乐的姚天浩、德国青年交响乐团的刘鲁达等,携手献上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小号专场音乐会。

  师徒情深

  吴宏毅是贵州人,如同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是在喀斯特地貌上生长、发育起来的一样,凡做一事,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更大的代价,遂养成了淳朴、热心、善良、好客的性格特点。吴宏毅在音乐圈里是有名的热心人,因此朋友也多。

  当笔者在关注吴宏毅的时候,发现在管乐圈,尤其谈起贵州,大家都会心照不宣地竖起大拇指,说贵州的小号不错。据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国各音乐学院到贵州招生,只点名招收学习小号的学生。究其根源,与吴宏毅尤其是他的老师范由群在贵州多年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说起范由群,吴宏毅坦言是他“一辈子的恩师” ,“范老师去世的时候我正好从国外回到上海的那天,立马直飞贵阳为老师守灵” 。现在,吴宏毅只要回贵阳看望父母,一定要去看望范师母,并要去给恩师上一炷香。

  吴宏毅受音乐爱好者的父母影响,从小喜欢拨弄各种乐器。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把小号忘记在他家里,经由他的拨弄,居然被吹响了,于是父亲给他弄了本简谱的小号练习曲,让他自己琢磨练习。吴宏毅至今还记得,他吹的第一首乐曲是当年家喻户晓的《祝你幸福》 。没过多久,在少年宫乐队里,吴宏毅遇到指名道姓要教他器乐的吴建伟老师。之后,在吴宏毅的兴趣逐渐转变成想走音乐专业道路的时候,由于没有考取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于是转向贵州艺术学校(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就读小号专业。正是在这里,他有幸遇到影响他一生的小号教师——范由群。

  范由群是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师从著名指挥家、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黄贻钧。由于那个年代的种种原因,范由群于1958年只身来到贵阳,从此就把小号这一高雅的西方铜管乐的种子撒在了当时还是贫瘠落后的贵州土地上。50多年来,他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小号专业人才,如欧翠峰、聂影、蔡立康、吴宏毅、王祯等弟子,如今的他们活跃在国内外,都已成为一流的小号演奏家。

  经过在贵州艺校的3年学习,毕业后的吴宏毅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上海音乐学院。巧合的是,此时范由群也被上海音乐学院聘为客席教授。因此,吴宏毅得以在范由群门下继续学习……将近十年的师徒情谊,给吴宏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吴宏毅在演奏小号

  打破“框框”

  上海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刘大海曾告诉笔者,吴宏毅在音乐界口碑很好,大家都愿意和他亲近,因为他没有架子,也乐于助人。

  年近五旬的吴宏毅,先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号专业和挪威罗姆瑟音乐学院小号硕士班,如今是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小号联合会副会长、上海管乐学会副会长、上海小号研究会会长、贵州小号学会名誉会长,曾兼任原上海乐团、原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小号声部客座首席。他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至今26年,培养了数十名小号专业学生,而这些学生也大都在国内各高等院校和专业乐团任职。随着学生们的日趋成熟,他们正在成为中国小号事业的中坚力量。

  吴宏毅并不觉得小号学习有那么多的“框框” 。他说,“许多人以为学习铜管要等到十五六岁的年龄,身体强壮了以后才开始,我在国外学习期间,很多专家却认为只要儿童长出第二颗牙,就可以学习小号了。 ”“我也不觉得男生比女生吹铜管力量大。在欧洲,恰恰近年来铜管吹得好的女生大有人在,因为女生天生有音乐感、嘴唇比较薄,适合铜管,尤其小号” ,另外,“因为铜管乐器对于训练呼吸的控制以及身体的放松很有帮助,当人们手里握着小号的时候,都会感到特别高兴。 ”吴宏毅说。

  据吴宏毅讲,范由群在上海音乐学院求学期间,不仅折服于其师黄贻钧渊博的学识,对老师的爱护之心更是念念不忘。“黄贻钧先生经常为电影写配乐,有一次他为一部电影配乐,原本只写了两个小号的曲谱,交由两个外国人演奏。后来,他得知范由群家境贫寒,特意写了第三个小号曲谱……”吴宏毅回忆说,范由群曾拿出随身携带的一块方巾,比划着那次的所得告诉他,“包了满满的一包(钱) 。 ”范由群自己当了老师后,也特别照顾家境困难的学生,他经常告诉吴宏毅,“穷人家的孩子很敏感,生怕别人瞧不起。我会像老师对我那样,照顾我的学生。 ”

  如今,吴宏毅也当了教授,遇到贫困的学生求教他时,他也是这样做的。笔者就曾推荐贵阳十二中的一名学生去向他求教,他耐心教学、分文未取,让这位来自贵州的学生感动至极,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

  亦高昂、亦柔美,为人处世,亦应该如此

  “作为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天赋好的不能急,在基本吹奏技能尚不稳定的情况下,一味追求速度的‘快’ 、难度的‘高’是十分有害的,这其实是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作怪,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对天赋差些的学生不能打、不能骂,要循循善诱。 ”吴宏毅说,“吹小号不是一日之功,至少要吹一年才能入门。刚吹小号时,不过是嘹亮的噪音而已。如果心躁了,只会越吹音越噪,这需要在舞台上磨炼心性。 ”

  东方歌舞团的演奏家张宏义说,吴宏毅每次遇到专家来中国讲学,他事必躬亲、虚心学习,经常见到他拿着笔记本坐在学生席里认真听讲,他觉得知识一定是不断更新、不断学习得来的。

  吴宏毅时常对他的学生们说,“人家鼓掌多了,要经得起;人家鼓掌少了,也要吃得消。好的音乐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这就需要人心能柔下来、沉下来,细细感受这奇妙之处。心刚烈了是体会不到的,而真正要体会到这一点,可能需要一辈子。 ”

  “小号的音色是亦高昂、亦柔美,我们一生为人处世,亦应该如此。 ”吴宏毅始终不忘恩师范由群的谆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