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走进书法大家庭
——第七届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感言(一)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七届北京电视书法大赛颁奖仪式现场

推陈出新  让更多人爱上书法

田伯平(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总策划)

  第七届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圆满落幕,选手们在决赛现场的激烈角逐让人印象深刻。回想走过的这七届比赛,设置环节逐年丰富,且难度递增,选手的水平一届高于一届,选手在现场的竞技表现一届更比一届精彩。

  决赛现场有老面孔,也有新面孔,这些经过电视书法大奖赛历练的选手们,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现场竞技,书法创作与素质问答均可圈可点。本届成人组入围决赛的选手有半数年龄低于三十,说明年轻选手的水平逐年增加;有的选手曾是参加前几届大赛青少组的佼佼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今又在成人组大显身手。这都是得益于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的连续举办,非常有利于培养书法的后继人才,而且是具备综合素质的书法人才。通过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这个电视媒体,将精彩的大赛传递到千家万户,让所有人都能领略一下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感染更多的人拿起毛笔来书写唐诗宋词,进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以此来提升国人的综合修养。

  这一届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改进了书写介质。往届直接在宣纸上创作,作品不平整,呈现给评委和观众的视觉效果不佳。为了作品有更好的展示效果,为选手提供了卡纸、装裱过的瓦当纸、镜框,完成的作品更加赏心悦目,这同时也增加了选手的书写难度。

  本届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投稿作品,不仅有来自国内多省市的书法爱好者,还有来自美国、荷兰、巴西、蒙古等外国的书法爱好者及小朋友们的作品参赛,这充分说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经济的不断腾飞,我国的文化艺术也走向了世界。决赛现场也邀请了部分在京爱好书法的外籍小朋友现场挥毫,据了解,孩子们在学校都是自愿选修书法的,我相信这古老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世界各地已经埋下了种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来书法艺术之花一定会在全世界绽放。

  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的举办,为书法的普及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相信,只有不断提升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的品质,才能对参赛书法爱好者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通过尝试各种形式来展示书法艺术的魅力,才能让现代人认可书法艺术具有超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它是经过历史沉淀留下的优秀历史成果,不可小觑。北京书协将秉承一贯传统,不遗余力地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服务首都书法爱好者,让更多的现代人走进书法大家庭。

影响并推出书法新人

李有来(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评委)

  作为评委,有幸目睹了第七届电视书法大赛竞技的全过程,犹如品尝一席艺术盛宴,品咂之余,有如下四点感受:

  一是环节设置比上届更有新意。主要体现在复活环节。评委们都普遍感到艺术评判不可能像体育比赛评判那样精确无误,既然在标准上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应当有弥补的办法。复活赛的设置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大奖赛做到了尽可能的公正、公开和阳光、透明。

  二是选手路子正、基础好。入围选手都有明晰的取法,无论正行草隶篆,都能力求以经典名作为范本,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前贤有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这种现象的长远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应当相信,选手背后有功臣,那就是选手的指导老师,功不可没!所以,大赛设置了园丁奖,是园丁的辛勤哺育才有了学子的成功,值得肯定和尊敬!

  三是老选手进步明显。本届大奖赛中不乏前几届大奖赛中获得名次的老选手,随着他们学习的深入,笔墨功夫和综合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可圈可点!

  四是选手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从比赛的全过程来看,不少选手对综合素养重视程度还显得很不够,现场创作的作品中写错字、别字或繁简并用的问题还大面积存在。自作或自选以“冬“为题的楹联,更是洋相百出,要么对不上,要么不合乎平仄,有的根本就不是对联。综合素质答题虽然总体上还不错,但也有个别人对应知应会的内容,却一无所知,令人遗憾!

  总之,电视书法大奖赛只是检验选手学习成果的一个过程,表面上看,目的旨在推出新人;长远地看,通过大奖赛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书法艺术的队伍中来。让我们期待更加精彩的第八届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

用亮点提升品牌

孟繁禧(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评委)

  “梦想缤纷·第七届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圆满落下了帷幕。作为一名评委,我感觉这次大赛比往届又有了很大提升,比赛程序的安排日臻完善,环环紧扣,并且增添了许多亮点。如外国小朋友的书艺表演及幼童与老年书友的登台亮相,整场比赛气氛紧张而又热烈。二是决赛选手无论是书艺水平还是综合素质问答也都好于往届。从这里也可以折射出书法艺术在群众中的关注度、普及率亦是大幅提升,我深信北京书协的这一品牌活动一定会越办越好。

正确的组织思路引导书者提高文化修养

虞晓勇(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评委)

  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迄今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七届,此间我担任了四届的综合素质评委,对于这个历程我还是很有感触的。书法艺术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无论是我们对于范本的理解,还是从书写内容来讲,一个书者要成“家” ,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否则他的书法道路是不能长久的。这也是历届“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均设有综合素质考评的主要原因。

  和前几届相比,第七届电视书法大奖赛的综合素质考评在书法文化常识方面加大了比重。这次综合素质考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第一,让选手了解更多的古代经典。法书经典不仅是历史的产物,更是传统的精华,一个书者要得到更大的发展,必须具有广阔的眼界和深邃的思想,只有博览经典,才有可能约取而成一家之美。基于此考虑,本次综合素质考评在古代经典考察面上,要大于前几届大奖赛。

  第二,加大了对文字与工具书常识的考察。当今书坛的浮躁,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缺失,传统文化的根本在于修身与炼性,而这恰恰是一位书者进行高水准艺术创作的必备条件。中国书法的构型之美是基于“六书”基础上的汉字艺术升华,一个书者如果不懂“六书” ,其作品的可读性也就可想而知,而工具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自助地了解文字,更能够辅助我们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

  第三,加大了对古典诗词水平的考察。林岫先生在综合素质考评中,非常注意选手的古典诗词修养,在点评环节,她也会深入浅出地为选手讲解古典诗词的作法及其内涵。其意有二,一则古典诗词是书法创作主要内容,但如果一位书者对古典诗词中的韵味与内涵理解不透,那么他的作品也很难有更深雅的意蕴。二则了解一点诗词音韵常识,也可以帮助当代书者自作诗词,以新的笔墨歌颂新的时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在新的环境中,我们的作品也需要新的内容,这样我们的作品才会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在这届大赛中,通过考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选手在综合素质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在书家及其作品、还是诗词联句的常识方面,他们都有了较好的表现。很多选手的回答果断而清晰,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书者已经在平时的学书中,将素质学习与书艺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这对于北京书法界而言是一件好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的组织思路是正确而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