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焦点新闻

把家背在身上

时间:2020年08月19日 来源:中国副刊公众号 作者:唐大山
0

  本文转载自“中国西藏网”

 

图为卓玛(中)工作照片

  卓玛,多么通俗且悦耳的名字,一个藏族女孩的形象跃然眼前。?及至见面,却是一个汉族姑娘模样。?我有些疑惑:“你是卓玛?”?她的回答即为验证:“我是卓玛。”?随着相互熟悉,我对她有所了解。

  她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朱巴龙乡朱巴龙村上班,家是四川巴塘的。爸爸叫申建平,汉族;妈妈是当地藏族。

  这对民族团结夫妻生下花一样的女儿,取名卓玛。在康巴大地,这个名字太普通,普通得像漫山遍野的格桑花一样多。?第二个是男孩。在取名上,女儿体现出妈妈的民族,儿子传承着爸爸的民族。申建平的祖先是什么时间什么原因来到这片土地上,已无从考证,只晓得家族姓申。姓氏必须用上,于是给孩子取名申健康,字辈排行早已失传,惟愿下一代健康成长。?康巴的地理位置决定着这一带民族成分的多样性,从而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这里的居民“川普”(四川普通话)说得流畅。有文化的,很多成为藏汉双语翻译。?若干年前,像申建平一样来自他乡的人们在康巴扎根。有的人模模糊糊知道祖先是哪省的,相当一部分不晓得自己的籍贯。如果你问卓玛和申健康是哪里人,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四川巴塘人”;如问他们的籍贯,答案是同样的。?我何尝不是这样?从法律上说,我是西藏人,因为户籍在西藏。从履历上看,我在西藏生活的时间长。我的籍贯是安徽,出生在安徽,青少年时期在那里度过。但放在人生长河里衡量,安徽已成为一个符号。?哪里是家乡?内容决定形式。对不断迁移的人来说,出生成长的地方让他终生回忆,长期生活的地方成为名副其实的家乡。?随着人口的频繁流动,与之前相比,人们对家乡的理解发生很大变化。

  从家谱上看,我的祖先在一个叫唐圩的小村庄繁衍生息了三百多年,隶属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时至今日,我的父亲还在那里住着。我在西藏,兄与弟都迁移到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侄子们在外,有人问老家在哪里,都说淮北,无人提到涡阳。侄孙到唐圩,美其名曰老爷爷的家。待侄孙长大参加工作后,若有人问老家在哪里,将有若干个与涡阳、淮北不相干的地名出现。

 

图为站在西藏朱巴龙乡政府里看到的是四川的山

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流动,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量同样很大。这是一种好现象。货币流通产生价值,人口流动促进发展。?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大多把家背在身上,寻到一个好地方,落地生根。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