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副刊品读

翻翻这些书,你也可以跟人聊杜甫(下)

时间:2020年08月19日 来源:中国副刊公众号 作者:徐佳
0

  杜诗被宋人称为“无一字无来历”(黄庭坚语),也许有所夸大,但杜甫的一些诗作的确不易理解。所以一般只能从注本看起。

  经典的杜诗古注,号称“杜注四种”,分别是仇兆鳌《杜诗详注》、钱谦益《钱注杜诗》、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四位注者也都是清人——仇和钱算是以明入清,但都做了清朝的官,所以也算清人了。这几本,我读的都是中华书局或者上海古籍出的。

 

  其中,《杜诗详注》最厚,八册,这个注本是好处是详,对诗的创作时间、地点、字词、典故的讲解都很细致,也广泛搜集了诸家评论,缺点也是详,不少地方,比较繁琐,加上现在的书,印的字体偏小,翻起来的确有点累。

 

  这几位注者里面,钱谦益自然是名气最大。他从45岁开始断断续续记录自己对杜诗的注解,一直写到80岁。牧斋经历了国破家亡、天崩地裂,读注杜诗或许是他的一个精神寄托吧。

  我特意查了一下,他开始注释杜诗是在1626年。而那一年,皇太极在沈阳登极,改国号为大清。牧斋从那一年开始注杜,是偶然巧合,还是心有所感?不得而知了。

  读钱注,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似乎隐藏了一些自己的东西在里面,比如注释《洗兵马》一诗,“笺曰:洗兵马,谓刺肃宗也。刺其不能尽子道,且不能信任父之贤臣,以致太平也。”读后,总是感觉有点崇祯的影子吧。

  另外,老钱也比较有个性,有的诗,他几乎一句话都不想写,有的诗,他会啰里啰嗦说很多话。毕竟骨子里还是个明朝文人,精神上还是很有点个性的,跟清朝那些中规中矩、谨言慎行的朴学大师们还是不一样的。

  《杜诗镜铨》我没看过,据说是要简练通达一些。我最喜欢的是《读杜心解》,这本跟其他三本有一点不同。

 

  仇、钱、杨三位注者注释杜诗之时,皆为人生得意须尽欢之时,而只有浦起龙当时是个困顿三十年的落第秀才,眼光和心境自然不同,可能更接近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老杜。行文之中,倾注了作者的深情,所以敢叫“心解”。

  另外,古人注诗,真是不容易,不像现在,一搜索,哪个字,哪个词,哪个典故,哪个史料,都是秒现。而古人只能靠自己去记、去想、去查,光钱谦益那个注本里引用的书就将近800多种(这些书应该很多都是宋元善本,可惜绛云楼付之一炬)。所以,他们都是堪称博学强识,且真是完全从兴趣出发。他们都是官员,其中几位作过“灭门县令”,想发财,大可不必靠这个苦功夫。这几个注本真是都倾注了注者的毕生心血。老杜泉下有知,亦当为四君倾浊酒一壶。

  来北京之后,我有一次逛一家地下书店(不是“地下党”那个地下,而是真的在地下室的那种书店),看到角落里堆着一套《杜甫全集校注》,满是尘土,无人问津。看了下,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出的,主编是萧涤非先生——这个名字恐怕在中文专业的学生耳朵里还是非常响亮的。原价850元,五折入手一套。

  老板替我打包的时候,眼睛里都是那种终于卖出去了的喜悦。我也高高兴兴扛了回去,可谓是皆大欢喜。但的确是非常沉重,箱子里面装了满满的十二巨册。抛开内容,单说纸张的触感,真的比刚才那几套清人注本,好太多了。

  这套书,我没读完,但还是做了点读书笔记的,然后写了一组小文章,聊了聊杜诗里面的一些小人物。

  后来读《文汇报》上陈尚君先生的一篇文章,《杜甫研究的里程碑著作——杜甫全集校注初读记》,才知道这套书是文革结束时就提出方案了,经历36年才面世,其中因故中断20年,差点未能成书。陈先生称其“集中了三四代学者的接续努力,文献之丰备,校勘之精审,注释之周详,考断之稳妥,确能代表当代别集整理新注之最高水平,是一部总结一千多年来杜甫研究的集大成著作。”

  这个评价是不是略高,晚生末学,不敢置喙,但这个版本的注释的确比清人注本容易理解,对一些唐朝文化的注释也更精准。除了注释,还有集评、备考、校记,都很实用。作为一部读杜诗、研究杜诗的案头工具书,还是很不错的。

 

  如果不做研究,只是泛泛翻一翻杜诗,那么就可以读读选本,萧涤非、葛晓音、张忠纲等几位老教授都选过,我以前买的是葛晓音教授那个选本,上古2002年出的《杜甫诗选评》,定价才12元,很适合我这样的穷学生买一本。话说上古当年出的那一个系列都很经典,而且性价比极高。我印象很深的是其中一本,把冒襄《影梅庵忆语》、沈复《浮生六记》、陈裴之《香畹楼忆语》和蒋坦《秋灯琐忆》这几本合为一册,予以注解,好像书价也是10元而已。

  小众一点的杜诗选本,还有一本《金圣叹选批杜诗》,金圣叹把杜诗与《庄子》《离骚》《史记》《水浒》《西厢》并列,称之为“六才子书”。他的选批也是才子笔法。比如一首《狂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那首,金圣叹批道:“味此诗,有何人浊人清,人醉人醒?看先生何等胸次!”是不是有点批评《水浒》的意思,别有一番风味。

 

  叶嘉莹先生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虽不是选本,但也不是像书名一样只研究《秋兴八首》,而是融会贯通、自成体系,其中那篇长长的《代序》,更是值得常翻翻。她那一代的类似经历和教育背景的学者,健在的已经不多了。传统的诗词教育现在早已已经变了味,且读且珍惜吧。

 

  其他的关于杜甫的书,还读过一本《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作者赖瑞和,自我定位是一本“文学旅游书”,把游览见闻与杜诗和唐史杂糅在一起,也挺有意思的。

  除此之外,还想顺便聊聊几本最近读过的、唐史方面的小书。

  第一本也是赖瑞和写的,《唐代中层文官》,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作者详细描绘了唐朝士子经常担任的几种京官、县官、州府和幕府官,其中有一章是专门讲“拾遗”这个官职的,可以了解杜甫杜拾遗到底是个什么官,从而更能体会对他的生命轨迹造成的影响。

  第二本是《消逝的太阳?:?唐代城市生活长卷》,作者黄新亚,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顾名思义,是一本关于唐代城市文化的书。书不厚,可读性挺强,细节比较生动,跟唐诗也结合紧密,足以窥见那个王朝的日常生活吧。

  第三本是《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作者薛爱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出版。这本不用多说了,文笔一流,一个外国人研究唐朝能到这个地步,不容易,看完了,做梦都能梦到大唐的鸵鸟石雕,能感受到老杜心心念念的“开元全盛日”是什么样的气象。

  第四本是《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作者李碧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是研究藩镇的书,清理了安史之乱的政治遗产,涉及帝国的河南、关中、河北、江淮。不同于枯燥的学术读物,这本有点悬疑的感觉,很喜欢读。

  第五本是一本《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作者仇鹿鸣,跟第四本是同一系列,值得对照读,里面讲了一些安史之乱中的士人沉浮,用了不少令人意想不到出土文献,从中可以体会老杜在战乱之中的人生况味。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多说一句,中外研究杜甫、杜诗的大著作太多了,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基于个人兴趣,翻过上面的几本而已。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读书,或许永远是一种孤独而执着的自我体验,姑妄言之,不喜勿怪。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