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先天不良 国内艺术博览会如何突围?

时间:2013年05月20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

  从1993年在广州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算起,艺博会在中国内地恰好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这20年,国内艺博会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办越大,从起初“一枝独秀”发展到如今“百花齐放”,参观人群也从最初的寥寥无几变为现在的熙熙攘攘。然而,盛装妖娆、人头攒动的背后,国内艺博会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更无法和国际顶级艺博会相媲美,不少业内人士将此归咎于国内市场起步晚、不够成熟这一“无法言说之痛”。阶段性落后已是事实,国内艺术博览会该如何调整以适应“先天不良”的本土艺术品市场?

  现实转变:从“国际化”到“本土化”

  艺博会来源于西方,正如其名ART FAIR,艺博会是如同集市、交易会一样把艺术品集中在一起,面向藏家集中展示、销售艺术品的展览与交易体制。在西方,对于艺术品市场上的上层买家而言,参加艺博会已经取代在拍卖行竞拍,成为其最重要的活动。因而,国内艺博会大多在举办之初就将向西方看齐作为发展方向,“国际化”也成为不少艺博会策划者心中的理想。比如,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CIGE(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从一开始便主打国际牌,诸如纽约高古轩等老牌画廊都曾参加过这一艺博会,直到2009年第六届CIGE上,国际与本土参展画廊比仍为7︰3;每年9月初开幕的上海当代艺博会也一直以“亚洲高端”自居,参展的费用基本都以欧元结算,且连续四任总监都是对于艺博会颇有执掌经验的外籍人士;每年11月初举办的上海艺博会,也曾怀揣国际化的梦想,要打造亚洲最大的艺博会,并屡屡带来一些国外新画廊。

  然而国际化之路并不好走,高额的关税、审查制度等因素使得国内艺博会的国际化道路一路坎坷,诚实地面对本土现状与“国际化”之间的差距,回归本土的多元化经营成为国内艺博会的现实选择。从第七届开始,CIGE转变策略,由本土画廊来撑场面,参展的50余家画廊中近七成为本土画廊,在去年的CIGE上,本土和国际画廊比为5︰1;上海艺博会也逐渐打出了平民艺术博览的旗号;艺术北京则在去年将艺术北京·当代和艺术北京·经典合并,并明确地表明了“立足本土,完整亚洲”的理念。

  “之前我们提过‘完整亚洲,关注全球’,但其实在完整亚洲之前应先完整中国。我们现在不应和香港的、巴塞尔的艺博会做比较,其实把东西方的画廊或艺博会放在同一空间用同一标准去对比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有那样的环境才会结出那样的果实。对目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言,‘国际顶级’并不一定是必要的,我们更需要适合市场的画廊和艺博会,适合才最重要。”艺术北京负责人董梦阳对记者说。“今年艺术北京的海外参展机构仍是1/3,我们不强求有多少国外、国际化的东西。中国艺术品市场指望几个外国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或者说今天中国人很难一下子接受外国艺术,虽然他们来了,但是大家不认识、不认可。所以我想还是从本土画廊、本土艺术开始做起,让大家一点点接触他们愿意的、能够接受的艺术。这是个开始,但最后一定不满足于此。现在我只想为本土、为这儿的人们做一些事儿,我们有责任把这里的事情做好。如果能够完成,那已经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了。”董梦阳表示。

  “没有做好‘本土’,‘国际’也只是梦想而已。”首任北京画廊协会会长程昕东认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本土化的问题,我想本土化过程中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既然是本土化就要办得有特色,虽然是关注本土的,但视野是面向国际的。只有把本土做好了,国际上优秀的藏家和机构才会进来。中国艺术生态在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各方面力量,其中艺博会的力量非常重要。国内艺博会虽然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艺博会的总体规模在扩大、品质在提高,参观人群的品质也在提高,这就是希望。”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