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艺30年: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18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与改革开放同步的安徽省文联——访安徽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屹

    安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安徽省的文艺工作者也紧紧跟随时代,以自己的创作反映着、推动着这30年的波澜壮阔历程。作为文学艺术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安徽省文联也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安徽省文联党组书记杨屹。

    记者:改革开放发轫于30年前的安徽农村,新时期的安徽文艺是不是也开全国风气之先,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杨屹:正是如此。粉碎“四人帮”后,我们迎来了文艺的春天。当时,安徽省委以非凡的魄力,于1978年5月召开了安徽省文艺工作者会议,在全国率先恢复文联,当时在安徽省主持工作的万里同志到会并讲话。1979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劲东风的吹拂之下,安徽省委又正式作出了《关于坚决推倒“文艺黑线专政”论,为安徽省文联彻底平反的决定》。江淮大地上优秀的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背负着历史的风雨沧桑,满怀着建设新生活的宏伟理想,勃发着创造新生活的艺术激情,朝气蓬勃,热力四射,开始了安徽文艺事业新的历史征程。在改革开放之初,在那个风云激荡、群情奋起、争论最为激烈、成败尚难料定的关键时刻,安徽的作家们纷纷奔向皖东大地,奔向千百万为改革而义无反顾的农民之中,写了大批作品,热情讴歌农民的伟大创举,坚定地为农村的改革推波助澜。一批优秀的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学创作领域,鲁彦周的小说和电影剧本《天云山传奇》、张弦的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分别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和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公刘、韩瀚、刘祖慈、梁小斌、梁如云、张万舒的诗歌获得全国诗歌奖,张锲的《热流》获得全国报告文学奖。根据陈登科、鲁彦周、肖马、江深编剧而拍摄的电影《柳暗花明》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部反映农村经济改革、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影片。由曹玉模编剧的《鼓乡春潮》是第一部正面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影片。文艺评论方面,安徽的理论队伍在全国最早开始对若干理论原则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位,全面系统地批判“四人帮”极左文艺理论体系,发起文艺理论评论界的内部争鸣,促进了文艺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李文群(苏中)的文章《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指出不能在拨乱反正中制造混乱,被视为当时全国的第一个争鸣声音。理论和创作两方面的实绩,使文学“皖军”在全国文坛声名鹊起,对当时文艺领域解放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现实中的改革也提供了很大的舆论支持。在今天,安徽的改革文艺仍在与时俱进。前几年举行的农业税费改革,安徽作家最先写出了反映税费改革的长篇文学作品。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资源,面对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社会生活,面对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文艺家辛勤耕耘、勇于创新,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文艺各门类作品数量之多,形式、风格、流派之多样,体裁、题材、主题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

    一大批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儿童文学作品在全国产生影响。黄梅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从乡村小戏发展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剧种,一批黄梅戏名家传遍千家万户。京剧、徽剧、话剧、庐剧、淮北梆子、泗州戏、皖南花鼓戏等剧种都推出了一批优秀剧目。音乐、舞蹈、民间文艺、电影、电视、曲艺、杂技创作极其活跃。一大批出色的艺术家以他们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在各自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国的影响日渐扩大。30年来,安徽文艺家们的创作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热情讴歌人民群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英雄业绩,讴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造就的人民的美好生活。可以这么说,安徽农民掀起的土地包干是要解决大家的物质食粮问题,而我们文艺家的创作也是一反过去“假大空”的束缚和扭曲,为的是解决大家的精神食粮问题。

    记者:作为文学艺术领域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安徽省文联也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

    杨屹: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文联工作和文艺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可以这么说,改革开放30年是安徽省文联风雨兼程的30年、与时俱进的30年、成果丰硕的30年。

    30年来,文联工作始终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积极推动文艺家更好地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联工作的落脚点始终放在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不断推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尊重文艺规律,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促进了安徽文艺创作的百花齐放。

    安徽省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恢复工作以后,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时期文联工作的新路子,围绕服务于全国、全省的工作大局和繁荣文艺创作,认真履行了联络、协调、服务的工作职能,开展了一系列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影响的文艺创作组织活动。如运用采风、挂职、建立生活基地等多种形式,经常性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围绕党和国家重大纪念日、节庆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展演,营造团结、喜庆、奋进的氛围;举办各类理论研讨、作品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提升大型文艺活动内涵并以此为载体,推动文艺创作形成阶段性发展高潮;改进安徽文学奖及有关艺术奖项的评奖,努力提高权威性以引导、激励创作;编辑出版优秀作品集和青年文学艺术丛书,热情推介重点作品,扶持文艺新人;走出小协会面向大社会,不断创新文艺活动的方式和运作机制;与文艺家广交朋友,多办实事,不断增强文联、协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各市、县文联和企业文联也都从本地、本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加强队伍建设、开展文艺活动、促进创作繁荣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这些工作,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安徽文艺事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文联自身工作水平的提高,很好地发挥了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安徽的各类文艺期刊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在推出力作、培养新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创办于粉碎“四人帮”后的《清明》,始终坚持健康向上、面向读者的办刊方针,已发展成为全国有着相当影响力的大型文学期刊。《诗歌月刊》积极开拓联系读者、联系社会的渠道,在推介诗歌新人、探索新诗发展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艺术界》在美术期刊中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传奇·传记文学》融高雅于通俗之中,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受到读者的喜爱。各市、县文联和企业文联主办的一些刊物和内部资料性文艺刊物,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这既充分体现了我国新时期文艺的开放格局,同时也为文艺家和文艺作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0年来,安徽省文联所团结和联系的文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今天已经拥有44个团体会员。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会员有近2000人,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达1万多人,连同市县级文艺家协会数万名会员,成为建设先进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力量。回顾安徽省文联这30年奋斗不息的历程,可以说,我们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

    记者:在改革开放向纵深阶段推进的今天,安徽省文联又为自己确定了什么新方向?

    杨屹:现在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边学习边改革,自觉适应时代特点和人民要求,始终不渝地致力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我们将继续认真加强文艺队伍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积极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厂矿、农村、部队、建设工地体验生活,努力推动作家艺术家运用不同文艺形式反映新的时代风貌,满腔热情地扶持文艺人才,不断推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忠实地履行自己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我们今年策划了一系列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活动以推动自己的工作。组织各领域文艺工作者深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和新农村,创作了一批反映安徽改革开放30年来伟大成就的文艺作品。组织文艺评论家围绕30年安徽文艺发展,系统总结各艺术门类的创作经验,研讨新时期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之路。其中重点组织了“中国作家看凤阳”大型采风创作活动,首届农民戏剧节,“田野的春天”大型歌曲征集、演唱活动,“小岗村30年”摄影展,“金色的田野——农民画画农民”书画展,安徽文艺论坛,《30年安徽文艺大事记》编印等。我们的这些活动也成为安徽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千场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我们还谋划了许多弘扬地域特色的其它大型文化活动,在弘扬安徽地域特色文化方面大做文章,推出了“水墨安徽——中国画创作工程”、安徽重大题材油画创作工程等大型项目。我们希望文联的工作能为安徽的文化强省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今后,我们要继续为全国的经济社会建设、为安徽的崛起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发挥文化的力量,积极为文化创作的繁荣、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开创安徽戏剧事业新局面

侯露(安徽省剧协秘书长)

    安徽是一个戏曲大省,安徽省剧协于1960年初成立,“文革”结束之后于1978年恢复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戏曲演员人才辈出,马兰、黄新德、韩再芬、吴亚玲、蒋建国等荣获“梅花奖”,推出了马兰、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黄梅戏“五朵金花”。经省剧协选拔推荐的《血孤帕》、《奇债情缘》、《刘铭传》、《徽州女人》、《孔雀东南飞》等剧目参加历届中国戏剧节并获得多个奖项,荣获中国曹禺剧本奖的有《柯老二入党》、《徽州女人》等5部作品。黄梅戏电视剧成绩喜人,自1981年《双莲记》被搬上荧屏以来,共摄制黄梅戏电视剧58部210集,打造了《郑小娇》、《西厢记》、《家·春·秋》、《李清照》等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深受观众欢迎的作品,其中26部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中获得殊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体制的变革,安徽省农村民间职业剧团班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据统计,目前安徽省大约有近1000家民间黄梅戏、庐剧、泗州戏、淮北梆子等地方戏剧团班社,涌现了薄战士、盛小五等草根明星,丰富了广大农村乡镇的文化生活,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安徽农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积极创造精神文明的新风貌。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省剧协在对民营职业剧团生存发展现状进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联合省文联于今年8月启动“映山红民间戏班扶持工程”,组织文艺骨干对农村戏班演员进行培训,以政府买单方式组织编剧为农村戏班写剧本,组织农村汇演调演,建立评奖制度,免费提供《新农村演唱》,吸收积极分子加入剧协,把民间剧团班社引导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本着“农民演、农民看、农民乐”的精神,安徽省剧协于11月下旬至12月底举办了安徽省首届农民戏剧节,分安庆(黄梅戏)、合肥(庐剧)、宿州(泗州戏、梆剧)三个会场,北方戏专场、黄梅戏农村职业剧社展演、庐剧专场、相约花戏楼决赛专场四个部分,共有泗州戏《卖甜瓜》、梆剧《村文明小组长》、传统嗨剧《三击掌》、小梆剧《好闺女》、二夹弦戏《梁祝》、豫剧《任长霞》、黄梅戏小戏《打纸牌》、黄梅戏《描药方》等数十个节目参加演出,评选了“江淮十大戏曲民星”,进一步推动地方戏文化发展,促进农村戏班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营造了喜庆的氛围。

安徽书法跨越式发展

方茂鸿(安徽省书协秘书长)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书法热的出现,安徽书法事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自1981年成立以来,省书协遵循“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对内练好内功,对外宣传安徽形象。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展览为龙头,以出精品、出人才,繁荣创作为中心,以培养书法后续人才作为重点,安徽省书协开展了一系列书法活动,推动了安徽书法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举办庆祝建国50周年安徽当代书法大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书法展览、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大型书法展览、书法进万家活动、全国著名书法家咏黄山书法精品展、迎奥运安徽省首届楹联展,为建设文化强省,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现了广大书法工作者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风貌。通过举办安徽省书苑新人作品展览、安徽省少儿书法大展、安徽书法晋京展、新世纪首届安徽书法大展、全省首届篆刻展览和承办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高了创作水平,参展作品数量逐步上升,获奖作者逐渐增多,增强书法影响,扩大书法队伍,实现了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组织召开了安徽省书学理论研讨会,加强了编辑出版工作,协助成立安徽省妇女书法家协会,成立了安徽省书协刻字委员会,加强了省级交流和国际交流,充分发挥了书法在现代生活中的沟通、交流功能,扩大了书协影响,拓展了生存空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安徽省书协举办了全省楹联大展等几项比较有影响的专题活动。

影视创作与评论比翼齐飞

周志友(安徽省影视协秘书长)

    安徽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是2002年12月由安徽省电影家协会和安徽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合并成立的,协会自成立以来,在影视创作和影视评论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新时期以来,鲁彦周创作的《巨澜》、《柳暗花明》、《天云山传奇》、《呼唤》、《妻子的信》、《廖仲恺》、《他在特区》、《生死抉择》、《结义情》、《彭雪枫》等多部影视文学剧本,为安徽省的影视事业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其中,《柳暗花明》是农村题材影片中第一批揭批“四人帮”和极左路线祸国殃民的作品之一,《天云山传奇》是最先在银幕上触及“反右”运动的作品,先后获得金鸡奖、百花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他在特区》反映了当时的特区建设。近年来,淮北电视台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电视剧,其中《独立寒秋》、《父亲》获得第18、19届金鹰奖,《大哥》获第22届飞天奖,《大姐》和《美丽的村庄》分别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入选作品奖。反映凤阳小岗“大包干”的影片《苍天厚土》也于近日杀青,创造了地方影视剧创作、生产、发行的“淮北影视现象”。在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安徽省文联、安徽省影视协先后举办了“淮北影视文化现象研讨会”和“鲁彦周影视作品研讨暨安徽电影30周年回顾研讨会”,着眼于提高观众的审美层次,培育良好的影视文化氛围,吸引青年观众和广大网民参与,建立大影评的观念,为发展安徽影视事业提供意见和建议。

用音乐记录改革开放历史

谢林义(安徽省音协副秘书长)

    改革开放30年,也是安徽音乐事业大发展的30年。省音协在音乐创作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与中国音协联合举办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征歌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诞生了一批歌颂新农村的优秀歌曲。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展现当代农民的崭新面貌,安徽省音协又承办了“田野的春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歌曲创作、征集、演唱活动,用音乐记录了历史。

    为抢救安徽省民间音乐资源,省音协20多年里先后编纂出版《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中国民间歌曲音乐集成·安徽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安徽卷》和《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安徽卷》四大集成志书,为后代留下了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省音协多次组织艺术家深入基层开展文艺演出。近年来,省音协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音乐金钟奖音乐创作为龙头,推动音乐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与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少儿声乐、器乐教育走在全国的前列,为音乐发展培养了后继人才。

民间文化保护动静兼顾

张甦(安徽省民协秘书长)

    “文革”期间,民间文化被作为“四旧”和“封建”遭到批判和清除,安徽民间文化发展进入低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思想解放的东风,民间文化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1982年5月,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应运而生,为民间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提供了重要平台,从“静”和“动”两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静”的一面,做好资料搜集整理保存工作。根据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的部署,省民协对省内民间文学资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普查、挖掘和抢救,历经20多年,《中国谚语集成·安徽卷》已正式出版,《中国歌谣集成·安徽卷》已付印,《中国故事集成·安徽卷》也已经通过终审。目前正在着手编纂《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安徽卷》县卷本,滁州市6县1区已基本完成。“动”的一面,推动民间文化与市场经济互动发展,举办和参加各种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组织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的展演和比赛活动,实施“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工作。经中国民协认定,界首彩陶制作大师卢山义、花鼓灯表演艺术大师陈敬芝、芜湖铁画工艺大师储金霞、淮北琴书表演艺术大师高富成四位民间艺人被评为“国家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安徽省民协同时也开展了省内民间文化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工作。去年以来,安徽省民协先后组织剪纸、铁画、布画、泥人等门类的民间文化传承人赴澳门卢家老屋开办展览,扩大了安徽民间文化的影响。静态保护,主要是对已经或正在消亡的民间文化遗产加以收集、整理和保存,留下我们民族曾有的文化记忆。而动态保护,则是通过行政的、市场的等手段,促使优秀民间文化遗产适应当代生活的需要,在民间传承、发展下去。

与时俱进的安徽摄影

乐卫星(安徽省摄协副秘书长)

    1961年,安徽省摄协筹备组成立,但直到“文革”结束后,在安徽省委的关怀下,中国摄影家协会安徽分会才于1978年4月成立。安徽省摄影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30年来,省摄协会员由约200个发展到1628个,其中中国摄协会员由1978年恢复时的10个发展到290个,安徽摄影界有数千件作品入选全国性展览,其中380多件获奖。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根据廖承志“尽快将黄山宣传出去”的指示,董青、袁廉民、乐金林、郑昌嶷等9人在黄山进行了为期1年的艰苦拍摄,留下了袁廉民《蒸蒸日上》等一系列优秀之作,对黄山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年在北京举办了黄山摄影艺术展览,张荫曾《鹅场》获1978-1980年全国优秀摄影作品金奖,是安徽摄影界改革开放之后的首枚金奖。改革开放推动了安徽摄影家在海内外的艺术交流,乐金林、郑昌嶷、查若权、袁廉民等摄影家在美国、日本、罗马尼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参加摄影展览并获得摄影大奖。为培养青年艺术人才,安徽省摄协先后评选了首届安徽十佳青年摄影家、第二届十佳中青年摄影家、首届优秀青年摄影家,推出了韩飞、乐卫星等一大批摄影人才和摄影作品。在改革开放30周年和安徽摄协成立30周年之际,安徽省摄协举办了第十六届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并与《中国摄影报》联合举行“岁末江淮大拜年摄影擂台赛”暨安徽省摄影家协会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30年来,安徽摄影家为安徽省旅游和经济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别是青年摄影家汪强,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了小岗村的点滴变化,“汪强说凤阳”摄影纪实展览1990年在北京举行,万里同志观看展览;1998年底,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在合肥举办“小岗大路”汪强摄影展;今年12月,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联合举办“汪强摄影纪实小岗30年”大型展览。

走在时代前列的文学“皖军”

许辉(安徽省作协常务副主席)

    对于农村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安徽来说,新时期安徽文学的崛起,与改革开放的历史和命运尤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时期以来,安徽省作家在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诸多文学创作领域成就卓著,一大批优秀作品获得全国文学奖项,在文坛享有“皖军”之誉。新时期初期,构成全国文学主潮的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朦胧诗以及“归来诗人”等在安徽文学界都有不俗的表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以陈登科、鲁彦周、公刘与严阵等为代表的一批老作家恢复了艺术创造的青春活力,以刘祖慈、祝兴义、梁小斌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作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热情与创造精神,涌现了《天云山传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飞天》、《哎,大森林》、《为高举的和不举的手臂歌唱》、《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抱玉岩》等一大批获得全国大奖或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安徽报告文学迅速把握了时代跳动的脉搏,在“大包干”尚未得到完全认可的时候,就出现了江流的《春回皖东》、刘祖慈的《重新飞起的凤凰》、徐子芳的《凤鸣中都》、温跃渊的《凤凰展翅》等优秀之作。安徽诗歌在全国诗歌界独树一帜,90年代的安徽诗歌创作虽然没有80年代那样显赫,但依然保持着平稳发展的势头,新时期以来的青年诗人中,梁小斌、梁如云、陈所巨、沈天鸿、陈先发、叶匡政、杨键等人的创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近年来,安徽不少作品分别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儿童文学奖、宋庆龄文学奖和蒲公英文学奖等等。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安徽省作协主办了一系列作品研讨会,包括杨键诗歌研讨会、严阵从事文学创作50周年研讨会等;举办了安徽省首届小说对抗赛、第二届签约作家签约仪式等活动;主办承办了一系列采风活动,包括“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农村新凤阳”中国作家看凤阳采风活动、中国灵芝之乡旌德文化之旅采风活动、安徽作家潜山“古皖文化之旅”采风活动、安徽女作家石台秋浦渔村踏秋休闲笔会。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有力地推动了安徽省的文学创作,扩大了安徽省作协的影响。

历史新起点上的安徽舞蹈

邓晓焰(安徽省舞协负责人)

    “国家社稷以舞见兴衰”,伴随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安徽舞蹈,也经历了曲折动人的3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拨乱反正的思想路线,安徽舞蹈界开绐苏醒,长期受到压制的创作热情得到释放。1984年,安徽省首届“江淮之秋”歌舞节上,大型舞剧《冬兰》打破了沉寂的安徽舞坛。

    安徽省舞协自成立以来,因势利导开展多种专业舞蹈、企业舞蹈、中青年舞蹈、少儿舞蹈赛事,组织推荐安徽少儿舞蹈十数次参加国际、国内艺术活动,把安徽少儿舞蹈推向全国较为领先的地位。《向前冲》、《我真棒》、《布谷·播谷》、《唱起黄梅跳起舞》、《淮河小丫》、《踢踏十分钟》、《花裙子飘起来》、《我和小鸟拉勾勾》、《格桑花的祝福》等在“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中获优异成绩的作品,先后参加了庆祝建党80周年舞蹈精品晚会《盛世华章》、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美国夏威夷“中国文化年”、香港舞蹈博览等演出,提高了安徽少儿舞蹈的知名度。作为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别是花鼓灯群舞《欢腾的鼓乡》,自1986年起,先后获全国广场舞蹈汇演大奖、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大奖、文化部群星奖金奖、沈阳国际秧歌节最高奖、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等,十数次在全国大型文化活动中获奖。2008年,安徽省委宣传部提出“舞红花鼓灯”的口号,为花鼓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安徽曲艺在继承中发展

王若祥(安徽省曲协副秘书长)

    早在安徽省曲协成立以前、“文革”结束之后,安徽曲艺艺术就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合肥、淮南、长丰的相声演员在合肥联袂上演了一场“相声大会”,引起了轰动。从1979年开始,各曲艺团、队率先在全省文艺团体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为全省艺术团体演出体制改革做出了表率,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协会自1982年成立以来,举办了“铜陵杯”全国相声新作大赛、首届中国相声节等大型活动,并先后举办了3次全省曲艺调演和3届“安徽曲艺节”。全省共有500余人在省内各项曲艺评比、比赛中获奖,近百人在全国各项曲艺评比、比赛中获奖。

    30年来,省曲协通过召开曲艺作品研讨会、座谈会、改稿会、征文比赛、作品评比等方式,充分调动广大曲艺作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曲艺创作的开展和繁荣,先后编印出版了《传统曲艺赞赋选》、《安徽省相声评比获奖作品集》、《安徽省曲艺选(1949-1999)》、《安徽曲苑新歌》等多部曲艺作品集。30年来,省曲协坚持做好传统曲艺的挖掘、整理和抢救工作,组织专人多次深入阜阳、宿州等地区,走访老艺人,采取多种形式对传统中长篇曲(书)目进行录音、整理,整理中长篇曲(书)目近20余部,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10余部,其中一些作品还由省级以上音像社灌制了盒带,发行量高达数十万。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安徽曲艺节,为广大曲艺工作者提供了展示艺术成就和进行艺术交流的广阔平台。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安徽省曲协举办了安徽省第四届曲艺节,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文艺工作的一系列政策,为安徽曲艺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安徽曲艺未来发展的前景令人乐观。

新徽派美术重现光彩

张松(安徽省美协秘书长)

    安徽省的美术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为全国美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之初,安徽的美术家们密切关注现实,以手中画笔为改革新气象增光添色,在全国获得良好反响。1980年,中国版画家协会在黄山成立,推动了安徽版画的进一步发展。1985年,安徽省美协协助中国油画艺委会召开了全国会议,这是一次在思想上拨乱反正的会议,对美术界在创作思维上产生很大影响。首届全国山水画展是由安徽举办的,这对国画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新时期,除了承办第16届全国版画大展、2003年全国中国画展、第16届国际美术大会等活动之外,省美协召开了新时期安徽美术战略发展研讨会,为发展安徽美术建言献策,提出要关注时代生活,体现地域特色,弘扬徽派传统,重铸世纪辉煌。在新时期鲜明地提出弘扬徽派文化,把新徽派美术作为一个重点品牌来打造。这几年省美协推出了新世纪安徽美术大展,一方面为全国美展选拔了优秀作品,另一方面为安徽美术界搭建了最高规格的平台,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创作。我们还利用黄山优势,举办了两届黄山美术论坛,分别讨论了百年水彩画和当代水墨画的状况,展览、研讨、写生同时进行,创作实践和美术评论相得益彰。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我们推出了“金色的田野——农民画画农民”大型展览,以反映改革开放30年安徽农村的巨大变迁为主题,组织专业画家画农民、农民自己画自己。这次展览已经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滁州市举办首次展览,并将在合肥展出。其中,由省美协联合省文化厅、省文联组织张国琳等6位画家共同创作的反映凤阳小岗农民“大包干”的美术作品《生死印》一经展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安徽文艺评论新发展

张启生(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改革开放之初,苏中等安徽省老一代评论家,通过组织评论活动,撰写评论文章,清理“左”的文艺路线的余毒,在文艺领域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为安徽文艺的健康发展鼓与呼,为当时安徽文坛的“井喷”做出了极大贡献,对全国文艺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文艺创作的发展,在各方面的关注下,安徽省的文艺评论工作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从组织形式和队伍建设来看,2002年6月成立了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使散落于全省各地各个领域中的文艺评论家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联系纽带。随后几年,芜湖、池州、阜阳、马鞍山、巢湖、淮南等地先后成立了市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其它地市也纷纷筹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安徽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已发展会员400多人,社会各界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参与文艺评论工作。在开展文艺评论工作方面,安徽省评协先后创立起文艺家们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安徽文艺论坛”、文艺理论评论发表的主要阵地《文艺百家》、文艺评论文章评奖制度“安徽省文联文艺评论奖”、文艺评论家培训机制“安徽省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近年来,安徽省评协以极大的热忱努力开拓文艺评论事业,积极引导广大文艺评论家关注当代关注安徽的文艺创作现实,积极扶持理论评论相对薄弱的艺术门类开展文艺评论活动,极大地调动了评论家们的工作热情,促进了文艺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安徽文艺论坛”理论评论文集的组织编撰工作,全面总结安徽文艺50多年来的成就,已经出版了其中的书法卷。我们还在筹备“2008年安徽文艺论坛——改革开放30周年安徽文艺创作回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组织专家对30年来各艺术门类进行梳理,围绕论坛还要举办文艺创作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