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先行优势 敢为天下之先——访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白洁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18    作者:孟祥宁 梁展昭 樊广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多年来,文艺工作也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绩。广东省文联作为广东文艺事业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锐意进取,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和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广东省文联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白洁。

    记者(以下简称“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广东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文艺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突破。请您谈一下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文联是如何恢复重建,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白洁(以下简称“白”):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于1950年10月,是新中国建国后广东省成立最早的人民团体之一。由于“文革”的原因,广东省文联也有过停止活动的一段时期。改革开放后,广东省文联的恢复重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恢复重建的初期阶段。1977年9月,中共广东省委召开全省文艺创作会议,已故著名作家欧阳山同志和其他很多文艺家提出要恢复省文联和省各文艺家协会活动,省委很快采纳了文艺家的倡议。同年12月,省文联一届二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召开,广东省文联和剧协、音协、美协、舞协正式恢复活动,这在全国来说应该是最早的,《人民日报》专门为此发表了短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文艺家更加信心百倍,除了在机构、人员、编制上迅速恢复、重建、完善和开展了很多拨乱反正工作外,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各文艺门类文艺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创作,出现了《我该怎么办?》等优秀文学作品,拍摄了《春雨潇潇》、《海外赤子》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电影故事片,后来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我爱你,中国》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1980年4月,广东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省各文艺家协会代表大会也同期召开,影协、民间文艺研究会(民协前身)、杂协宣布成立,曲协也在这次大会期间恢复活动。这个时期广东各艺术门类步入了全面恢复和开拓的正常轨道。

    记:改革开放为社会带来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东文艺家是如何利用先机,反映时代变革的?省文联和各协会又是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开展工作的?

    白:这就是广东省文联30年改革开放当中的第二个阶段。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和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走一步”,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特区,广东成功抓住了历史机遇,发扬广东“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传统人文精神,社会经济建设各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文学艺术事业也进入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1979年,作协广东分会建立了以中青年为主,从事专业创作的文学院,有效地推动了广东文学创作。广东文学月刊《作品》杂志最高月发行量达70万份,是当时全国省级文学期刊发行冠军。广州市的《广州文艺》杂志最高月发行量达35万份,居同时期全国市级文艺期刊发行量之首。由省民协主办的民间文艺期刊《天南》最高月发行量也超过了30万份。摄协广东分会创办的《摄影之友》期刊是全国由省级协会主办的第一家摄影杂志。这些杂志的成功,为满足人们刚刚复办并日益激增的精神文化需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摄协还创办了摄影器材销售机构,率先开始“以文养文”的办会探索之路,甚至曾经初步实现了经费自理,这在全国文联系统恐怕也是创举之一。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电影无论制片、发行、放映都迅猛发展,跻身于全国电影制片行业的前列,电影票房收入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行第二。电影《孙中山》、《乡情》、《雅马哈鱼档》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

    1981年10月,在文艺家的倡议下,省委、省政府拨出文艺基金50万元,设立鲁迅文艺奖,由省文联主办,至今已举办了7届,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第二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获奖作品《白门柳》第一部《夕阳芳草》后来获第四届矛盾文学奖。由省音协主办的“羊城音乐花会”恢复重办,与“上海之春”、“哈尔滨之夏”并称为国内三大音乐盛事,对广东省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艺术的繁荣,对音乐人才的培养以及民族民间音乐事业、音乐教育事业、少儿音乐事业、社会音乐事业的发展、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记:我们知道,《公关小姐》、《外来妹》、《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等“广派电视剧”和《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热播歌曲曾经使广东的文艺创作享誉全国。您认为你们是如何发扬这种优势的?

    白:1989年广东电视台制作的长篇连续剧《公关小姐》是全国第一部反映改革开放题材的电视剧。应该说,广东在这些方面的成功,得益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广东文艺工作者对改革开放政策机遇的创造性把握。我们时刻也没有放慢前进的步伐。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广东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我们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变革的需要,不断推进广东文学艺术事业发展。

    由省剧协主办的“全省戏剧演艺大赛”突出对戏剧演员演艺基本功的培养,促进广东戏剧事业的发展;美术界各画种的创作水平和艺术水平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多次承办全国美术展的主要展区,突显了广东美术事业的整体水平;音乐界创作、演出、传播日益繁荣,中国音乐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合唱活动空前活跃;摄影界大兴全民“相机运动”,连续十届在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得金牌总数第一;书法界发奋图强,大力倡议并成功实现书法教育重返中小学课堂,改写了书法“国展”不过长江的历史;舞蹈界除率先成立全国首家专业现代舞团外,国际标准舞的发展水平,芭蕾舞、民族舞等方面也有发展。其他艺术门类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记:广东省文联拥有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岭南美术出版社等全国省级文联少有的发展实体。你们是如何做到这些的?

    白:这是广东省文联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的标志。2002年,广东作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省文联领导班子敏锐地认识到这是我省实施文化大省建设重要时期,也是文联大发展的机遇期,省文联及各团体会员一方面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于文化大省建设,另一方面也顺应文化建设大发展的形势,抢抓机遇,主动出击,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以前是一所小规模的成人文艺培训学校。2002年,省文联利用文化大省建设契机,在省财政的支持下购置了颇具规模的新校区;2003年,又争取学院建设纳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年)》十大重点建设项目,开展二期工程建设;2004年,学院成功改制为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并更现名;2008年,学院升格为副厅级事业单位。目前,该校全日制学生人数已超过3000人,办学初具规模,使广东省文联的事业发展空间拓展到高等教育领域。岭南美术出版社是全国知名的美术专业出版社,2004年,省文联为进一步拓展实力,主动争取到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将其划归省文联主管主办,使我省文联拥有了专业的出版阵地。

    此外,我们还创办了广东书法院、省文联艺术馆等一批设施。

    记: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文艺和经济发展一样,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您认为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白:改革开放不仅推动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解放更新。广东文艺曾经引领时代新潮流就是其写照。我想,从大的方面归纳的话,有三条在我们今后发展中仍然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一是广东是改革开放的热土,每天都在上演着许多创业与成功的活剧,必然催生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文艺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因此,广东文艺界从自身所处的火热生活出发,当全国都沉迷于“古装戏”和“戏说”的时候,响亮地提出了“新英雄主义、新理想主义”的创作主张,并由此结出了丰硕的创作成果;二是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广东是全国第一个与作家实施“签约制”的省份,也是最早引进港台先进电视制作模式和对歌星进行包装宣传的内地地区;流行歌曲唱红大江南北,美术、摄影创作改变了落后的面貌,成为“美术大省”、“摄影强省”,其他的艺术门类也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广东文艺百花园花红叶茂,姹紫嫣红,广大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三是广东文艺界形成和衷共济、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

    记:作为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刚才您谈到了工作改进方向,在目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中,省文联有哪些具体工作思路?

    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联工作,深化对文联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引导文联工作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我想,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文联工作,要努力在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是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干事立业的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评价标准。二是明确“依靠文艺家、服务文艺家、帮助文艺家、提高文艺家”的根本方针,在架设、系牢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家及文艺家走向社会、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发挥文艺家作用、体现文艺家价值、保障文艺家权益等各方面充分发挥了文联“联络、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三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艺发展规律,统筹促进我省各艺术门类的繁荣发展。

    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主要着眼于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六种能力,开创文联工作新局面。着眼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使命意识,不断提高文联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能力;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能力;着眼于促进我省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不断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开拓文联事业的能力;着眼于满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促进基层文联和行业产业文联发展,不断提高拓展文联工作空间的能力;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和岭南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开展对外民间文化交流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