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曲艺>资讯

麦地上的说书人:马街书会即景

时间:2013年03月06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喻非卿
0

    远道而来的说书人,常常选择在附近老乡家过夜,第二天天不亮,便来到场上热身,他们要在麦地上“激情”说上一整天。

 

老太太扮上大姑娘,心里那个美呀。

 

声情并茂、气宇轩昂。说书人都期待着有人能在现场与他们签约,演上几十场,全年就好过啦。

 

这家人虽然没有准备扩音设备,但在嘈杂的书会现场仍显得“有气有力”。

 

乡亲们说,这里是当地全年最热闹的地方,过年不来这儿,等于没过年。

 

这位大哥能说善舞,在书会现场出尽了风头。

 

演出设备在这里真的不是问题,说书人普遍反映:“我们靠真功夫,而不是高音喇叭大舞台。”

 

人站不住了、牙齿不全了,但一招一势仍显大家风范。

  听河南摄影界的一个朋友讲,马街的一个民间书会已经传承了好几百年。带着好奇,蛇年正月十二,迎着浓重的雾霾从北京出发,驱车800余公里,见到了早已在河南平顶山等候多时的朋友。我们神聊的话题自然以第二天的书会为主。

  次日是正月十三,也是当地马街书会的正日子。一大早儿,朋友把我们送到马街书会的现场时,已是人声鼎沸,民警忙不迭地指挥着利用汽车、农用车、电动自行车等各式交通工具到达现场的人们, 而步行的老乡们也是携儿带女,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从大路、小路、河边、田埂,甚至小树林里鱼贯前行,我们远远的停下汽车,夹杂在人流里,直奔喧闹的书会现场。

  宽阔的麦地里早已是彩旗招展、人山人海,各种音响夹杂着各种弹唱不绝于耳,各式叫卖和民间吃食,现做现卖,五味杂陈。而最打眼的还是说书的人们,他们三三俩俩,操持着手中简陋的胡琴、木鱼儿、简板,他们声情并茂地表演者自己拿手的段子。边听边看、边看边聊,我们游荡在人海中。“马街书会”起于元代,每年的这一天,说书艺人负鼓携琴,以天作幕,用地为台,说书亮艺,年年如此,岁岁依然,600多年间不曾中断,宝丰县由此成为“曲艺之乡”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书会当日,来自河南各地及山东、河北、安徽、湖北、四川、江苏、陕西、甘肃、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成百上千的说书人汇集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什么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真是林林总总,曲艺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多彩。马街书会2006年正式被国务院纳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午11点,一辆“公务舱”悄然进入书会现场,在人们的簇拥下,从里面钻出一位高高大大的外国人,乡亲们热情地围拢上来,这个人是世界纪录认证协会认证师大卫·威廉·普洛考特,他和我国认证师张键一起,特来宣布一个结果,那就是“马街书会”被认证为“ 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聚会”。开始,乡亲们未对这个认证者所理解,当迅疾听到喧天的锣鼓和震天的鞭炮时,他们笑了“这是全世界最热闹的地方?”“全世界都知道了?”张大妈用小三轮拉着80岁的老伴在现场异常的高兴,用手绢擦着口水对我说:“从小我们就在这里听书,过年的时候,书会是最热闹的地方,过年不来这里,就跟没过年似的。”

  正如我的朋友所说,书会让民间说书艺人聚拢在了一起,当地文化部门也为这个民间文化风俗做了很多好事,书会才顺利延续和发展到今天,拱门、书俑、书状元雕像已经矗立书场,应河两岸绿树成行……当今的社会是多元的,但重要的一点是:在未来,马街民间书会的传统形式是否能继续保留、传承下来,这是关键。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