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滚动图

赤子情深黄河梦

时间:2020年11月11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百灵
0

赤子情深黄河梦

​——160米长卷《黄河》诞生记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黄河流域正在加快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黄河不仅滋养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还成为历代文人创作的母题与灵感的源泉。在中国艺术史上,黄河也是艺术家竞相摹写的对象,然而,为黄河做整体造像的艺术家凤毛麟角,油画家王克举毕4年之功创作出了160多米的油画长卷《黄河》,让母亲河的容颜完整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日前,王克举将巨幅油画长卷《黄河》无偿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黄河》长卷之果洛草原(油画) 王克举 中国美术馆藏
  十年黄河梦
  “画黄河的时候,我内心有一种去朝圣的感觉,我的朝圣就是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用画笔一笔笔地将心中的黄河堆积在画布上。怀揣着一种崇敬的心理,用画笔和色彩把黄河丈量出来。”油画家王克举说。
  王克举的黄河梦始于10年前的山西碛口。“2009年春,我画了《天下黄河》和《溪镇》,继而产生了要画一幅黄河长卷的想法。我觉得,只有大尺幅的作品才能表现出黄河的气魄。当时内心很激动,但是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自己艺术上还不够成熟,从画面的把控能力到整体的连接有些力不从心,这需要一段时间好好积累和磨练。另外,当时也还有教学任务在身,一旦开始画黄河,便需要全身心投入,人力、物力、精力、时间等等都需要有保障。于是这个念头便搁置下来,就这样画黄河成了我的一个梦想。”
  在王克举看来,画黄河长卷是自己的一个英雄梦想。“我们这一代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有份民族情怀。“我梦想着假如自己在中国的最高艺术的殿堂中展出一幅《黄河万里图》,那该是怎样的荣耀!”王克举深知这个梦想实现起来很难。“黄河这条母亲河自身的文化底蕴如此厚重、博大,没有十分把握我是不敢碰触的,不能坏了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王克举说。
  虽然没有动笔,但是他已经为画长卷做准备。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克举经常带领学生到全国各地写生,黄河流域成为保留项目。他陆续创作了《黄河东去》《黄河长城》等油画作品。这些年,他反复观看有关黄河的纪录片等视频资料,并持续收集和黄河有关的资料,内容涉及历史、地理、人文、气候等方面,通过不断的考察研究,黄河在他的心中从朦胧到清晰,从平面到立体,越发生动鲜活起来,而他也在等一个成熟的时机。
  四年万里行
  2016年,王克举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退休,他感到,实现梦想的时候到了。“秋天我便开始了写生黄河的前期准备,查资料、做笔记、选景点、做计划。”
  写生第一站是黄河壶口瀑布。“当我第一次见到晋中的黄土沟壑,就被它宏伟的气势震撼到了。尤其是壶口瀑布那种汹涌澎湃的感觉,是我要给整个长卷定的一个基调,激越、澎湃、咆哮,这是黄河的性格,也是贯穿始终的主题意识。”
  从黄河发源地星宿海,经过扎陵湖、果洛草原、炳灵寺、乌梁素海、库布齐沙漠、娘娘滩、乾坤湾、晋中沟壑、壶口瀑布、泰山等,直到东营入海口,王克举共赴30多个景点写生创作,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呈现了黄河不息的生命力,气势恢宏。为了写生、创作这件作品,艺术家行程4万多公里,跨越8个省、自治区。
  胸怀万里黄河才能画好黄河全图。王克举并不是按照黄河流经的地点顺序写生,而是分段创作,最后组合起来,但由于他“胸有长河”,统筹全局,巧妙构图、剪辑和衔接,连绵160米的画面仿佛一气呵成,毫无拼凑的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写生创作全部都是在写生现场完成的。高达两米的大画框,巨大的画架等,给整个创作过程增加了不少难度。至今提起来,王克举依然历历在目。在青海扎陵湖写生,车胎多次被扎破;去济南平阴黄河边画棉花,因为雨水过多,棉花开得不好,选景困难;运输画框赶上下雨天,乳胶漆画框先粘在一起,又被泡水破洞,只能晾干补洞继续用……遇到的难题五花八门,经常吃不好睡不好,但是都被王克举和他的团队一一克服。“虽然整个过程非常艰难,但是看到自己画的画,就觉得一切苦和难都是值得的。”王克举说。为了完成这次长卷的创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任何一个大的工程,都不是独自一个人完成的。我非常感谢我的团队,我的学生,尤其要感谢全程提供赞助和支持的方圆美术馆,是他们帮助我成就了我的黄河梦。”王克举说。
  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
  王克举创作的油画长卷《黄河》,可以说是他20余年写生创作积累的丰富经验的一次总结和升华。为了更好地反映黄河的风貌和精神,在描绘万里黄河的景象时,王克举更多地保留着黄河流域自然原生态的古朴风貌,没有出现一般风景画中常见的点景人物,也很少刻画现代城市建筑。然而,画家却没有忽略历代黄河子孙创造的人类文明遗迹,例如大青山的阴山岩画、炳灵寺石窟佛像、巩义石窟寺的“帝后礼佛图”浮雕,以及闫家峁窑洞、小浪底水库、黄河滩区一号村台、山东平阴的棉花、济南的高粱玉米谷子等等,这些景物与黄河流域自然原生态的古朴风貌也比较契合。
  此外,王克举并不是完全的写实,而是采用表现性的写生方式。在他的表现性写生中最突出的形式因素是表现性色彩。他处理画面的色调遵循在变化中求统一、在对比中求和谐的规律,把这种表现性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他的油画长卷黄河中游从内蒙古恩格贝到河南小浪底一大段,色彩大体是同一色系棕黄、土黄、深黄、浅黄不同色阶的变奏,再加上几块黑褐的重彩,色调变化丰富、对比强烈而又统一和谐。
  王克举创作油画长卷《黄河》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写情而写景,这也是他坚持携带巨大的画框现场写生创作的原因。从黄河源到入海口,作品既保持着来自写生的实感,又突破了对景写生的局限,既不是名山大川的图解,也不是风景照片的复制,而是黄河精神的写真,是王克举情感的表现。这幅油画长卷《黄河》,更是王克举对祖国母亲河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礼赞,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讴歌。
  与时代融合的艺术探索
  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郑州召开。而此时,王克举的长卷《黄河》恰好全面完成,王克举十分激动,他深刻感到自己的生命与时代的发展融合在了一起。
  去年秋天,王克举将《黄河》长卷展现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处,“我想给自己看给同道看,给朋友们看,更重要的是给黄河母亲汇报。我在那里给黄河母亲鞠躬,感谢黄河营造了华夏这片土地、这个民族。感恩她的召唤,唤醒了我去画黄河的想法和勇气。”
  油画长卷《黄河》在中国美术馆一经展出,就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长卷所感动,创作了诗歌《为王克举〈黄河〉而即兴》,诸多评论家为长卷写了评论文章,观众们看完长卷纷纷留言,或者在网络平台发抖音、发朋友圈,带动了一波“黄河热”。吴为山说:“王克举就像在为黄河母亲描绘一件肖像画,令笔下的黄河既有旖旎之秀美,也有磅礴之壮美。他是在用一颗赤子之心和朴素的情感在感受着这条母亲河的生生不息。”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说,画长卷是中国的传统,而用油画画长卷是一种新探索:“我很钦佩王克举,他用很长的时间沿着黄河走,画很大的画,精神可嘉。这幅长卷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
  长卷完成后,王克举就决定把这幅长卷捐赠给国家。“这件作品不应属于哪个人,而应该是属于这个民族的,属于国家的。”王克举说。《黄河》长卷是中国美术馆有史以来收藏个人捐赠作品篇幅最长、面积最大的独幅油画作品。这件作品将在以黄河为主题的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新成果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韩雪竹)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