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外苏河之战》:既是战争小说,也是成长小说

时间:2018年11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金涛 王琼
0
《外苏河之战》
陈河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8月出版
  陈河的长篇小说《外苏河之战》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事,讲述了“我”的舅舅赵淮海历经曲折前往越南参加抗美援越战争,为实践革命理想、追逐爱情付出生命的故事。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冷静的笔触记录了那个年代的有志青年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一谈到战争小说,人们的刻板印象往往就是英雄主义的主题、脸谱化的人物,而陈河所做的事情是借助战争小说的外衣,讲述年轻人的抱负、困惑和挣扎,“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战争小说,但我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一场战争。我把它当成一个成长小说来写,写那个年代年轻人的英雄情结,写他们朴素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也写他们战火中的爱情”。
  陈河认为,当代的战争小说比较少,他希望《外苏河之战》可以填补这个空白,“为什么要使用小说这个载体?关于这场战争,历史学家、史料专家掌握了更多的材料,也有报告文学、非虚构的体裁可以使用,但小说不同,它可以运用想象力建构一个处于历史真实和虚构之间的故事”。
  陈河强调,他在写作过程中注重小说的“当代性”,有效地借鉴了一些西方现代作家的手法,“小说创作要有现代意识。改革开放40年里,我们先是向西方、外国小说学习,比如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还有法国‘新小说’,到现在又回归了现实主义。为了写这个故事,我参考了一些经典的作品,比如《西线无战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最重要的还是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这两部小说我都读过很多遍,很受启发,所以我在写作中也选择用一段爱情来架构整个故事,给残酷的战争注入一些温度”。
  “我希望我的《外苏河之战》看起来老实,骨子里却有现代精神。”陈河表示,他在写作手法上进行了多种尝试,“我想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来写,也就是不用第一人称,没有‘我’,没有外甥找舅舅这个设定,纯粹写赵淮海的故事,这样会更直接一点。但只有赵淮海的视角,很多当代的、新的内容带不进来。而通过‘我’的讲述,可以随时把新鲜的、现在发生的事情加进来,使小说在时空维度上更加立体。因此,我尝试不断转换叙述人的角度,比如增加女主人公库小媛的自述,让故事照拂到更多层面”。
  为了使故事更具有当下意义,也更适应年轻人的阅读习惯,陈河在主人公的“人设”上也下了一番工夫。赵淮海不是一个“愣头青”,而是那个年代有理想、爱读书的青年代表,脑子里装着满满的马列哲学、经典小说和普希金的诗歌,“那时候的青年人很会读书,也爱唱歌、跳舞、学习乐器,文艺情怀不比今天差。有个好玩的说法是,当年的北京青年一边谈恋爱,一边读黑格尔。北京大院里长大的赵淮海也是个文艺青年,小说里他写了不少诗歌,不是我捏造的,而是来自真实的史料。这些诗歌虽然稚嫩,但很生动、真实地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精神气质”。
  叙事过程中,陈河使用浅白、明快的语言,避免了花哨与煽情。他说:“在小说里煽情并不高级。战争小说的确更容易煽情,越是如此,作家越要冷静克制。创作者的使命是把一个故事讲到位,而催泪不是必要的。”在叙事过程中,他甚至还有意地使用了一些幽默的笔法,不时宕开一笔,写战士们在越南村庄遇到的趣事,有效地缓解了战争主题带来的压迫感。
  “一个作品的成长是植物性的,首先有种子,然后需要创作者不断地浇水、施肥、护理,在这个过程里,作品也会产生诗人里尔克说的‘内在的生命自然的成长’。这个作品的素材积累了大约10年之久,到现在完成,我希望它能有一些不同的意义。”正如陈河所说,创作需要提炼、沉淀,《外苏河之战》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参战老兵的回忆文章,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小说,它依靠鲜活的人物、动人的细节完成了作品自身的“内在成长”,重现一个重要年代青年们的生命历程。在这个意义上,《外苏河之战》为当代战争小说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编辑:李哲)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