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舞蹈,为更多农村娃插上梦想的翅膀

时间:2017年06月1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武闻
0

  羞涩的孩子大方了,怯懦的孩子自信了,辍学孩子重返课堂,“问题孩子”变成骨干,“泥孩子”开始追求美了……因为舞蹈,无数农村孩子几乎每天都在悄然改变着,这是中国舞协“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实施十年以来让人欣喜而感动的收获。6月5日至8日,中国舞协主办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成果交流会在甘肃武都举办,全国近20个省区市的60位“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组织者和优秀志愿者代表,做了该工程实施十年来首次全国范围的经验交流与总结。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中国舞协分党组副书记李甲芹和甘肃省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开幕式。

  以关注农村及偏远地区少年儿童舞蹈美育,让每个儿童都可以享受平等的艺术教育为宗旨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历经十载,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十年中,中国舞协开办180个农村教师班,培养8000余名农村舞蹈教师,资助200所学校,惠及全国30个省区市的千万农村孩子。在甘肃省,以精准扶贫、扶贫先扶智、美育教化人心为切入点,在酒泉、陇南、天水、庆阳、甘南、定西等6个市州7个县区的147所小学先后挂牌“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

  作为中国舞协常设品牌项目,十年来,工程先后成功举办“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展演”“全国新农村少数民族舞蹈展演”,让近千名农村少数民族的孩子登上首都舞台。2013年推出的“新农村少数民族舞蹈课堂”,先后在回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彝族、傣族、东乡族、裕固族、土家族、苗族、朝鲜族、傈僳族等26个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少数民族舞蹈课堂”示范点,让偏远民族地区的农村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艺术素质教育。2016年配套推出的“阳光计划”为各地舞蹈教育提供教学支持及师资培训,将舞蹈“零基础”的文化课教师培养成舞蹈教育志愿者,推动当地舞蹈事业的发展。2017年,“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11部门组织开展的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中,被推选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成绩可圈可点,困难依然存在。通过交流,如何留住志愿者和解决资金问题成为各地最为集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冯双白总结:“只有植根本土,发挥各自优势及特色才能让志愿者更长久地留下来。”在甘肃小白杨舞蹈学校,主办方以自己的核心志愿者团队为主体,稳扎稳打,慢慢推广“一校推动”方式,被认为是难得的成功经验。冯双白表示,通过社会广泛招募,在地方进行师资培训,积极鼓励各个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加入志愿者队伍,值得借鉴。同时,提高志愿者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势在必行。各地只有将该工程打造成自己的品牌,才更有利于获得政府和有关社会力量的支持,从而破解资金难题。

  与会者还分享了顺利推广该工程的诸多经验,如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各地舞协的领头人要发挥积极作用;民族文化与农村少儿美育相结合,具有当地特色;组织展演、加大宣传是很好的推动杠杆;以县一级中心学校为起点,搭建平台,再由学校自主申请推广;以师带师,并进行集中的师资培训;给志愿者相应的荣誉,健全激励机制,并及时收集整理志愿者教师的相关教学资料;邀请专家对志愿者教师进行专业授课,结合地方特色,并形成一定规模;加强与其他省区市的交流活动,交流与展演配合起来,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推动少儿美育,等等。

  交流期间,中国舞协有关方面负责人和与会专家及舞蹈教育者还就甘肃部分区县舞蹈教育现状进行系列考察并开展帮扶工作。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武都与文县是此次活动的重点考察地区,考察一行走进鱼龙镇小学、上尹家小学及铁楼中心小学等地展开深入了解。铁楼中心小学在汶川地震后由国家重新援建主体教学楼,有120多名来自周边十几个行政村的学生,其中藏族白马人学生约占三分之一。中国舞协将他们列为“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重点扶持对象,并为孩子们送上了学习用品,希望孩子们能在舞蹈中获得快乐、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新农村配套推出的“阳光计划”基层志愿者培训也在崇山峻岭中的“白马之乡”文县如火如荼地开展。舞蹈志愿者从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入手讲授了傣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动律与步伐,百余名学员在两天的培训课程中感受到傣族舞蹈的柔美和中国古典舞的韵味、受益匪浅。

(编辑:段冉)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