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雕塑使这片空间变得眩目——记“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

时间:2019年07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蒲 波
0
雕塑使这片空间变得眩目
——记“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
  ◎ “雕塑不需要翻译,其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观众只要进入展厅,就会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动感。” ——克罗德·阿巴吉

我的巴尔扎克(雕塑) 克罗德·阿巴吉
玫瑰色果浆(雕塑) 安东尼·彭赛
  “妈妈,这是一座山吗?”一位小男孩指着中国美术馆展厅内的一座雕塑说。这座名为《平面化的女人坐像,版本2》的树脂雕塑由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让·安哥拉于2018年创作,被摆放在“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展厅入口的左侧。显眼的位置引起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大家都在努力地看懂它:是山?还是女人?
  今年恰逢中法建交55周年和纪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6月28日至7月9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法兰西艺术院特别支持的“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展出克罗德·阿巴吉、让·卡尔多、让·安哥拉、安东尼·彭赛、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5位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的37件雕塑作品。
  成立于1816年的法兰西艺术院是法国最高艺术研究殿堂,其深厚的艺术积淀滋养了安格尔、德拉克洛瓦等蜚声世界的大师。据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法兰西院士”在法语中为“不朽的人”,展览定名“不朽的传承”,意在继续传承法兰西优秀艺术文化的精髓和力量。吴为山在序言中写道:“一条日夜奔流不息的塞纳河,在其浪漫、抒情的波浪深处,蓄聚着巨大的潜能,它缓缓向前,从容自若。一座法式经典的传统建筑耸立于其岸边,它是法兰西艺术院的圣殿。这里大师辈出,为世界所崇仰。一条河,一座殿堂,一静一动,在时间的流逝中谱写了法兰西文化艺术的辉煌。中国美术馆是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在这里展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的作品,可谓适得其所。”
  “五位院士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等问题的观照,凸显了他们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和风格特色,展现了他们在法兰西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积淀之上的传承与创新。当然,生活中的这五位院士既可爱又可敬,可爱的是他们都十分本真、待人真诚,可敬的是他们对艺术的虔诚与永远不懈的追求。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同时又集学术、友谊于一个群体,闪耀着人性与艺术最温存的爱。”吴为山表示。
  雕塑何为?克罗德·阿巴吉在开幕式致辞中说:“雕塑不需要翻译,其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观众只要进入展厅,就会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动感;哪些表达了人生的思考,哪些描绘了生命的形状。”确实,漫步展厅,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最直接的冲击就是五位艺术家雕塑作品形状的“超越”,即用作品传达着各自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用雕塑之“力”穿透形象,与观众产生共鸣。
  “一个小提琴手在职业生涯初期,通常会迷茫: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职业将走向何方?自己的作品将表现什么形象?表达何种涵义?”克罗德·阿巴吉在自己的雕塑生涯中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他的早期作品表现手法简洁,多塑造静止的状态。当他对运动、动感产生兴趣之后,又开始用各种形式去塑造这种动感。他用塑造《我的巴尔扎克》表达对罗丹《巴尔扎克》的敬意,并首次尝试通过人物衣服的褶皱表达亲密的感情。其他作品如《悲伤》《上船》《大风》《贝伦尼斯》《墙人》《面部空缺》等都凝聚着难以言说的悲情。
  对于让·卡尔多来说,创作是与蜡烛、石头、泥土直接对话的过程。雕塑家的语言可虚无可饱满,他们的句子是“写在空气中的”。有些作品的构思可能来自一个物品、一个工具甚至是一块地上捡起来的石头。“如果创作是自由的,那么请给我创造的自由。”让·卡尔多如此理解自己的职业。他的《芽》《起飞》《法兰西》《非洲维纳斯》《泉》《蛹》《艳阳》《埃斯特卡尔公牛》等作品,无论是人体躯干像或是动物形象,所示主题殊途同归,即对生命、繁衍、生存以及民族精神、世界命运的思考。
  “远近的雕塑——形象,也可以是风景。”这是让·安哥拉的系列作品带给观众的明显感受。他根据风景与模型、男人与女人等多种形象进行记忆重组,创作出“风景即是形象,形象即是风景”的雕塑,在永恒的维度中表现人类。诸如《趋于平面化的男人像,版本1》《靠近的男人,版本1》《平躺的女人,山谷的转弯》《近与远之间的行者》等作品,让观众在密集的“断层线”中又猛然关注到一个垂直的形象。
  在安东尼·彭赛的研究中,“运动”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他认为,“一切都是生命中的自然运动,就像走钢丝一样,一旦你踏出第一步,就必须努力寻求平衡走到最后。把握平衡对于雕塑来说同样必不可少;在手掌中塑造的一切,在它显而易见的外表下,有着超越并且可以摧毁这罕见而莫名的‘生命’物质,就像两岸间的水一样。”他把自己的节奏、自然的气息带入雕塑,“尽管难以将物质推向极限以获得圆满感觉,但正是这种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让我着迷。为了制作雕塑,你必须使这些材料活过来,去理解它,去爱它……”因此他在《倾听》《永远》《玫瑰色果浆》《玫瑰生命》《波浪钳》《奥芝加哥戈》等作品中呈现出更多的温暖,如《玫瑰生命》中暖色的光泽和挺拔的造型,反映的是生命的温润和乐天的心态。
  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的《守夜人》系列较引人注目,其所塑形象讲究装饰、戏剧感强,这源于她一直以来努力跨界汲取各种艺术的营养。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从生活、当代舞蹈、非洲舞蹈中学习身体的姿势融入到雕塑语言中,并与许多戏剧作家和导演合作过各种活动。艺术评论家克里斯蒂安·努尔贝根这样评价她的作品:“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在自由中创造了无情的形式……她把自己与被遗忘的世界雕像的活力联系在一起……在她的雕塑周围,空间变得更密集,人们几乎不敢呼吸。”
  “雕塑使这片空间变得眩目。”离开展厅,展墙上的这句话让记者久久难忘。展览结束后,五位艺术家将本次参展作品全部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以实际行动促进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民心相通。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