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过年,需要人们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

时间:2019年01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志勇 费 欢
0

  专家学者齐聚四川阆中,探讨春节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价值——

  过年,需要人们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无数中国人对家的思念、对年的期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无论是老年人还是“80后”“90后”,“年味变淡了”成为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春节将至,如何保持年味、延续年味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由中国民协、四川省文联、南充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我们的节日·春节文化论坛”近日在“春节文化之乡”四川阆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春节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价值展开深入探讨。

  年味变淡,是因为参与不足

  汉武帝时期,阆中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制定《太初历》,确定以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元之始,即恒定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让春节的节点历经千百年不变。伴随着农耕文明的漫长时光,丰富的春节习俗逐步积淀,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但春节作为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为何年味会越来越淡?

  专家表示,年味是中国人复杂感情的融汇与交织,是一种美好幸福的喜悦与温暖,过去,春节与特定的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杀猪宰羊、炖肉蒸馍、添置衣帽等都是过年前必不可少的“铺垫”,大人、小孩都参与其中。随着时代的更迭、物质生活的提高、交通的日益便捷、网络的全面普及,新年的珍贵美食成了平日的家常便饭,穿新衣、戴新帽等传统也不再是过年时才有的享受。

  表面看来,物质生活的变化影响了人们对年味的感受,但深究起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认为,“年味的淡化,既是一种自我参与不足,也是自我年俗文化主人翁意识淡漠的表现”。学生繁重的学习、年轻人工作的压力,使得过年的“仪式感”不断减弱,让春节在不少人的心中逐渐变为“就是一个能放假的节日”。“年轻人不愿通过劳动与仪式等传统方式去回馈父母、家庭,所谓的年味自然就慢慢变得淡漠了。”

  今天,要持开放态度过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延伸,原封不动地照搬古代过年习俗是不切实际的。对于提倡全面复原传统春节习俗的观点,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表示,我们可以把理想春节作为批判现今城市春节生活的尺度,却不能将其作为春节发展的实践标准。

  “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话流传至今。在农耕社会,冬季是农事周期的农闲期,是劳作一年的人们的轻松时光,因此春节的周期很长。扫房、请香、祭灶、写春联、置办年货、除夕、过大年……从广义上来看,传统的春节从腊八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在开春后,休息时间结束,人们才开始新一年的农事活动。

  在愈加现代化的社会中,过年时间大幅减少,人们要想过一个长达一个多月的春节是不可能的。这也意味着春节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春节传统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时尚表现。“中国传统节日是开放的,在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变迁中,节日本身就包含了许多国外的东西。”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认为,思想开放与延续传统节日并不矛盾,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接受、吸纳有价值的东西。

  中国民协顾问郑一民也认为,中国人会过圣诞节,外国人也会过中国年。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过春节的国家和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外来文化输入与传统文化的输出,必须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对待。

  在“变”与“不变”中品尝年味

  随着我们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年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年味也就不一样了,但不变的是,春节仍是我们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节日,是维系民族精神和家庭情感的重要纽带。

  当下,人们不缺少过年的热情与物质条件,缺少的是过年的新方式和释放情感的新载体。“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秩序相融合的新型民俗节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毛巧晖认为,在这一新形式中,须注重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功能的多样性,应将传统节俗中的重要文化元素转换为当下社会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春节不是遗产,而是生活,无需刻意保护,因为生活会永远持续下去。”特别是对城市春节文化的重构,万建中认为,政府、专家、学者应以平和坦然的心态观察和阐述都市春节的现状与未来。在维系都市春节的传统性方面,万建中表示,要“顺其自然”:“尊重传统、尊重老百姓,不刻意地打造、建构、干预他们的过节方式,春节文化才是可持续的。”

  未来,过年的方式仍会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变化,年味淡不淡,需要人们在过年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方式去参与,去品尝。

  

(编辑:高涵)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