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

传承老北京的精气神

时间:2020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邨南
0

传承老北京的精气神

——观新京味儿话剧《北京兔儿爷》

  话剧《北京兔儿爷》剧照

  2020年的深秋,话剧《北京兔儿爷》把烟火气带回了剧场。该剧讲述的是关于北京文化的故事,指向的是人伦与人心。故事内容并不复杂,一生痴迷于制作北京兔儿爷的赵春风,日趋年迈,却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当年,因为老赵对兔儿爷的痴迷,间接导致妻子车祸身亡。为此,随母姓的儿子钱兆发对父亲一直心存介蒂,也恨上了兔儿爷,不愿接过这门祖传手艺的接力棒。拮据的家境也让钱兆发对制作兔儿爷这个行当提不起兴趣,而父亲对传统制作手艺和规矩的顽固坚守,又使得钱兆发“创新”的念头屡屡受挫。于是,父与子的代际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历史命题、金钱与理想的价值对峙、持守与创新的文化拷问,都贯穿于两个小时的话剧中,或隐或显,时起时伏,耐人寻味和思考。

  精彩的作品总有自己的精气神,简言之,有“味儿” 。味儿,其实是一种美学气质。 《北京兔儿爷》追求的是京味儿。何为京味儿?我想,大概可意会难言传,能够整个儿感受却难以条分缕析,是理性认同更是情感共享。在《北京兔儿爷》中,“北京”被简洁、直观地表现在舞台上。姿态各异的兔儿爷、胡同、庭院、古树、月亮、太师椅,以及多媒体营造的虚实结合的空间,在场景叙事功能之外,还承担起立意传神的任务。当然还有剧中富于北京味儿的声音,鸽哨、三弦、童谣,别具风味,点到为止又意蕴饱满,全面调动观者的感受,努力制造沉浸式的观剧体验。

  当然,精神气质的京味儿也要呈现为具象之物,在艺术表达中更是如此。剧中的“兔儿爷”承担了这一使命。泥胎彩塑的兔儿爷里蕴藏着技艺,技艺承载着精神,而精神需要传续。赵春风捏兔儿爷,不仅是给泥土赋形,更给人们体味、接续北京文化打开了“端口” ,从而让凡俗的生活有了灵魂、平凡的人生找到寄托。当赵春风为没有接班人而焦虑,痛心地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就没人学呢” ,他所担忧的其实是文化的失落。确实,如果生活中没有兔儿爷这样的“端口” ,我们如何破解文化和美学的密码,又何谈文明的延绵?

  兔儿爷见证了老赵家的过往,也藏着推动全剧的冲突。钱兆发对兔儿爷的冷漠,深层原因是母亲意外离世的陈年创伤,更直接的或许还是兔儿爷无法“变现”带来的失望。在父与子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现代化冲击下价值失衡的撕裂。究竟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传统?这个问题再一次以舞台艺术的形式摆在我们面前。《北京兔儿爷》以钱兆发回心转意拜赵春风为师、儿媳妇孙玲珑得子的文化与血脉双重大团圆结局,解决了赵春风技艺承续的问题。 《北京兔儿爷》中,赵春风讲述的兔儿爷传说,展示的拜月仪式,他赶庙会、灯会宣传兔儿爷,表现出技艺在身的“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钱兆发在网络上发帖为父亲收徒,却招来了骗子、主播;他一心创新,用“抖音”推广兔儿爷,又引来了不靠谱的投资人。这些人都对兔儿爷感兴趣,但他们眼中的兔儿爷是吃饭的手艺、网红的流量、变现的金钱,唯独对其文化内涵视而不见。兔儿爷的遭遇,透露出创作者深沉的文化忧思。

  《北京兔儿爷》也具有轻喜剧的风格。不论是台词还是表演,都透出北京味儿浓郁的幽默与机灵。尤其是赵春风收徒一场戏,骗子和网红夸张的表演,令人捧腹。广东腔的富豪、肠胃不好的“郑肠” 、追网红的大妈,既为全剧增添了欢乐的气氛,也缓解了剧中严肃话题的沉重。这些符合市民大众俚俗审美的内容,对强化喜剧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创作者以平视的姿态与生活对话、与观众交流,以平常之心叙家常之事,一如那个有点老“土”的兔儿爷。剧中赵春风的“轴” 、钱兆发的“贫” 、孙玲珑的“孝” ,是对百姓故事的“提纯” ,也是对百姓心声的回应。尤其是饰演赵春风、钱兆发的演员,以真诚的表演完成了对角色的诠释,在解开技艺传承之扣的同时,也解开了代际矛盾的心理之扣,把观众的注意力锁定在人物性格和解扣过程,维持了全剧节奏之有序。

  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人们走进剧院,盼望艺术对心灵的洗礼,也想在心理上得到放松,希望舞台上演出身边事,角色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显然,《北京兔儿爷》正是这样一部大众喜欢的戏。

(编辑:于欣悦)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