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络文艺>网络文艺创作

“屏传”时代,如何讲好今天的故事?

时间:2019年08月0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志勇
0

  近日,经辽宁省民协推荐,全国首个中国大学生故事基地落户辽宁大学。“大学生+故事”是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组合,毕竟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大学生和诗词、故事和儿童似乎更“搭”。但在中国故事节·大学生故事会的发起者,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主任,《民间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白旭旻看来,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故事的一个有益尝试,大学生是故事生产的重要群体,他们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其所指向的审美趣味和时代需求也能够为民间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与动力。“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元媒介的产生,文化传播逐渐形成了新的模式和框架,民间文学的定义及其传承体系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仅将民间文学固封于纸面与口头之间,那民间文学将面临与时代脱节及传承断层的危机。”白旭旻说。

  对当代民间文学来说,最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包括故事在内的民间文学,在如今小屏幕崛起的时代,已经逐渐过渡到以小屏幕为主要的生存空间,其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革。在同期举办的以“大学生”和“小屏幕”、“口头性”和“网络化”为关键词的中国民间文学前沿话题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从“传统民间文学”“新故事”“当代民间文学”三种形态的发展历程看,传播媒介造就了民间文学的形态,同时又对其起着决定性的约束作用,当代的民间文学须借助当代的媒介进行传播,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已经不能充分满足现代社会的传播需求,对故事而言,更应该致力于“屏传”,即以屏幕为介质,将故事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中国民间文学的历史,历经数千年传统民间文学‘口传’历史、60多年新故事的‘文传’时期、当代民间文学的‘屏传’时代,有着清晰、完整、独立、独特的发生、发展、变异、化生的脉络。全媒体环境之下的民间文学,即‘屏传’时代的民间文学,具有足够的兼容性和包容性,去创造今天的民间文学,去讲述今天的故事。”白旭旻说。

  温州大学教授黄涛也认为,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生活分成了网上生活和网下生活。在新的社会生活下,民俗和民间文学也发生了新变化。口头传播力量削弱的同时,网络传播形式变得更为广泛,从故事的传承性来看,传统形式逐渐消失,原汁原味的故事很难再现,故事的变异性也变成了枯燥的复制粘贴,而群体性更是直接转变成非匿名的作品。民间文学的理论也应当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跟上社会变迁的步伐。

  讲故事是从人类童年就有的一种行为,正如辽宁大学教授周福岩所认为的,讲故事是广义的叙事活动,是一种和平的形成自我认同和我们认同的一个渠道。因此,讲述故事是一种意义的建构,通过叙事、情节的行动模仿,听者能够从感官的、情感的或者情境思维的层面,过渡到存在和本体的层面上,理解到故事中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讲故事的价值所在。

  比起“口传”和“文传”,“屏传”具有同时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的特性,但它们都是适合于自身所处时代的传播媒介。“民俗和生活是同步发展的,在当下,故事仍具有功能性,但当下的故事谁来讲述、谁来倾听,需要进行梳理和实践。”辽宁大学教授江帆说。

  在中国大学生故事基地,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联合辽宁大学文学院、艺术学院和广播影视学院等,整合写作和文学鉴赏、民间文学、民俗学和表演、导演、剧本创作、摄像、播音主持等方面的师生力量,经过两年多尝试,共创作20多部民间文学剧本,19个经典故事舞台剧,200多个故事音频剧以及1个大型故事舞台剧《秃尾巴老李》,使原本停留在口头和纸上的民间文学立体起来。“基于互联网的电台、微视频、直播等现代媒介手段,将古今民间文学与各种表现样式进行碰撞,可迸发出焕然一新的新文艺样态。”白旭旻说。

  随着故事传播手段的创新,在故事内容的创作上也要重新进行思考,联系当下的创作实际来看,还需引导故事作者讲好今天的故事。“首先要学会关注现实生活,要聚精会神,专注于生活中的新发现,而不是跟风趋时;其次要关注当下社会的普遍情感,当一些美好情感变得越来越可疑的时候,当正义感、责任感等美好的品质被漠视、被曲解的时候,故事创作应该理直气壮地讴歌真善美,用故事来抚慰当代人的心灵;再次,要加强文学修养和传统文化的修养,时刻牢记故事是文学样式之一,要用文学的眼光和文学的理想表达文学的意义。”中国民协副主席、作家刘华说。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