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产业>行业要闻>文化旅游

低空旅游 飞向何方?

时间:2019年12月13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屈菲菲
0

游客尝试低空飞行项目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2019中国热气球俱乐部联赛四川·长宁站赛事上,热气球运动“火”了一把;新疆阿克苏地区也于近日启动低空旅游高端产品,吸引游客乘坐直升机观赏秘境……不知不觉,低空旅游正在成为各地发展旅游的新宠。如何在低空旅游的版图上布局?国内不少城市已经开始了积极探索。然而据业内人士估算,国内只有10%左右的低空旅游项目实现盈利,低空旅游行业在中国成熟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人流优势无可复制

  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体育产业、通航产业、航空飞行营地、露营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低空旅游供需两旺。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围绕景点开辟的低空旅游线路已有90余条,天津、西安、武汉、株洲、三亚、海口、中卫等旅游城市相继开通了观光为主的低空旅游项目。

  “什么叫低空旅游?低到多少算低空?离地一米算不算是低空旅游?这些问题实际上很多业界的人也不是很清楚,其实低空旅游涵盖面非常大。”中体飞行CEO赵磊明说。在很多人眼里,乘坐小型飞机观光就是低空旅游,但是仅仅凭飞机观光来实现低空旅游盈利,其实很难。

  低空旅游往往被贴上高端、昂贵的标签,价格偏高成为阻碍很多游客尝试的主要原因,不过这并不是国内低空旅游市场的全貌。例如,中体飞行打造的河北衡水航空飞行营地,产品客单价跨度较大,既有几十元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也有几千元的跳伞体验、高达数万元的飞行学习课程。据赵磊明介绍,目前营地一年人流量在50万人次至80万人次之间,不同的消费人群有合适的低空旅游项目。

  “我们在设计一些单次消费价格低、消费频次高的项目供游客体验,先用低价格吸引大家来了解低空飞行项目,一部分人会选择深度体验,接下来慢慢会有人成为低空飞行项目的爱好者,这就是我们正在尝试的‘漏斗形模式’。”赵磊明说,相较国外成熟的低空旅游经验,虽然国内市场仍在自我摸索阶段,但凭借中国无法复制的客源优势,再借鉴国外的管理体系,国内低空旅游前景十分广阔。

  在他看来,只要因为飞行而发生的旅游活动,哪怕就是看一看热气球,也属于低空旅游的范畴。所以价格并不是制约低空旅游的因素,因为低空旅游项目接待能力有限,无法服务所有的游客。以目前体验单价最高的高空跳伞来说,3000元客单价的项目,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里只要有1%的人去体验一次,也是近亿元的营收。

  “高单价的飞行项目会影响低空旅游,但并不是主要制约因素,关键在于低空旅游行业缺乏专业的产品设计和完善的线上线下飞行服务。”中航空旅CEO唐亚兰说。

  热气球或是最佳切入点

  在低空旅游中,热气球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前两年较热的综艺节目《花儿与少年》为热气球旅行带来了一波热度,很多人去土耳其旅行点名要体验该片同款卡帕多奇亚热气球飞行产品。除了土耳其的热气球备受游客青睐,世界各地的热气球飞行也是各有各的卖点,国内近两年不少景区也以热气球赛事切入低空旅游赛道。

  在大众普遍对低空旅游消费意愿不强的情况下,通过节庆活动和赛事的商业化运作,低空旅游将赢得广泛的消费基数。例如,今年7月举办的张掖七彩丹霞热气球节中,上百套热气球自由飞行穿越整个丹霞景区,不少前去张掖旅行的游客表示以后将考虑乘坐热气球游览丹霞。

  仙踪行热气球乐园CEO刘锋表示,热气球因其载客的合法性或许可以成为中国低空旅游产业最具可行性的方案之一。此外,大多通航项目追求刺激、冒险和速度,适合少数年轻群体,而热气球飞行更加平稳、柔缓,其客单价也更为亲民,可以吸引更多包括老人、儿童在内的客群。

  伴随着热气球目的地越来越多,热气球项目的安全度、观赏度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对于旅游生态的带动非常强。例如,热气球飞行和天气状况密不可分,日出时间到日出后3小时之内,热气球飞行的安全系数最高。为了在日出时乘坐热气球,游客通常必须在当地过夜,可以带动酒店、民宿、餐厅甚至周边其他小型景点的二次消费,热气球或可成为目的地型景区的又一流量入口。再者,打造一个目的地景区需要投入上亿元资金,但是热气球自带话题和流量,本身可以形成一个目的地,并且投入只有500万元至1000万元。

  “国内应用最多的AX-7热气球最多可载客3人,与国外可坐20人以上的观光型热气球相比差距不小,最明显的是载客观光能力薄弱。未来巨型热气球实现规模化、产业化运营后,运营成本有望降到100元以内/人次,热气球可以说是未来10年内边际成本最低的商业载人航空器。”刘锋说。

  不过,热气球飞行的现状是不仅载客量低,而且具有热气球空中游览资质的通航公司只有5家,甚至目前国内只有两家符合民航局认证的热气球生产厂家。而载客数在20席位至30席位的观光型热气球,目前在国内还找不到合法合规的生产厂家,如果从国外进口,不仅无法在国内登记注册,而且成本过于昂贵。

  低空旅游仍在“等风来”

  今年1月1日,修改后的《通用航空经营许可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取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需要“有满足民用航空器运行要求的基地机场(起降场地)及相应的基础设施”的规定被删除,这也就意味着在今后的经营许可申请中,不再有基地机场的要求,降低了准入门槛。

  尽管东风频吹,但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航空运动的产业化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不完整,个人消费尚未呈现爆发式增长。

  据业内人士估算,以滑翔伞、热气球、特技飞行等航空运动为主题的节庆赛事活动的市场规模在每年3000万元之内;航空运动类的私人空中游览的票务收入,目前全国市场总规模预计在2000万元左右;运动类航空器、航空器材的年销售量有限。以具有标准适航证的热气球为例,2018年销量不足60套。

  此外,我国的低空飞行需求主要是飞行作业需求,而旅游飞行比例很小,尚不到1%,而目前全世界年通用航空飞行中50%左右的飞行时间是低空旅游所产生的。我国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政策制约是低空旅游发展不如预期的原因之一,飞行体验的弹性化需求与空域管制存在刚性矛盾,“黑飞”现象频出,飞行体验旅游走上正规化发展的路径还有待于政策的持续放宽。“尽管国内低空空域已逐步放开,也开始仿效其他国家的管理方式,但是尽可能调整相关规定、与国际接轨仍然比较重要。”唐亚兰说。

  刘锋表示,打造一个世界级飞行胜地的运营门槛、投资门槛、营销推广门槛、多元业态的综合管理门槛较高,服务私人空中游览的2C的商业模式,在国内尚不成熟,形成一个世界级别的空中游览目的地,我们尚有一段长路要走。

(编辑:王少杰)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