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天注定》戛纳走红:让电影回归本位

时间:2013年05月29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段菁菁

  中国电影人应该思考的是,是否应该把电影的美学和内涵当做头等功课,褪去那些世俗的浮躁气,让电影回归本位。

  加拿大、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希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日本的电影发行权已经售出;韩国、巴西、土耳其、挪威进入合约起草阶段;意大利、德国、台湾的购买商正进行洽谈……在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上,中国导演贾樟柯的《天注定》或将打破2006年《三峡好人》的销售纪录,让中国艺术电影重新受到国际市场关注。

  内地观众对贾樟柯的了解绝不是在“高票房”与“大制作”上,而是他游走于各大国际电影节领走奖项的那一刻。尽管贾樟柯不断重申《天注定》将“一刀不剪”地原版呈现在内地大银幕,但这部依旧刻有浓浓“贾樟柯个人风格”的电影能否打破他票房惨淡的“梦魇”?

  当中国电影票房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好莱坞也要向中国特供,国人难免产生一种错觉——风景这边独好。然而戛纳、柏林、威尼斯等过于艺术的选片风格,再雄心勃勃的国内买家也不得不再三思量:2010年,王小帅的《日照重庆》入围戛纳竞赛单元后,回国的境遇却让人寒心:投资1800万元,全国票房仅三四百万元,上映不到一周,就在国内大部分影院下线。

  叫好不叫座,甚至公映遥遥无期的不只是《日照重庆》,柏林、威尼斯、东京等几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好评的《白鹿原》《人山人海》《倭寇的踪迹》《钢的琴》等影片在本土市场上均遇冷。

  “艺术电影想补上‘商业’这一课,潜台词就是向大众转变,这是文艺片导演必然的妥协。”业内这种对于文艺片不赚钱的歧视态度消解了太多导演的热情,同时误导了主流观众,让观众只习惯于商业电影的快节奏和视觉冲击。

  有人说,如今中国电影界充满了浮躁,随之带来的就是青年导演们生存困境之艰难,资金、人才都是短板。面临的实际生活现状,如何坚守自己的个人风格不动摇,摈弃名利的诱惑,在艺术道路上愈行愈远,成为很多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导演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无论如何,中国电影市场、电影工业都将面临长期的阵痛。中国电影人应该思考的是,是否应该把电影的美学和内涵当做头等功课,褪去那些世俗的浮躁气,让电影回归本位。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