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深刻變革美國商業社會的“亞馬遜效應”
2017-11-16 14:0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5日電  財經觀察:深刻變革美國商業社會的“亞馬遜效應”

  新華社記者金旼旼 高攀

  華盛頓北郊富人區貝塞斯達,美國著名連鎖書店巴恩斯-諾布爾的一家三層門店即將于今年底正式關張。而本周,亞馬遜卻宣布將投資150萬美元,在該社區開設一家面積達6000平方英尺(約合557平方米)的全新實體書店。

  一些商業形態凋零,另一些商業模式崛起,這種生死交替的商業故事今年不斷上演。美國著名百貨商店西爾斯今年來已宣布關閉超過500家旗下店鋪;而亞馬遜6月以137億美元收購全食超市公司後則表示,將大幅增加目前的450家門店銷售網絡。

  2009年至今,西爾斯市值從80億美元縮水至4億美元;而亞馬遜市值則從360億美元暴增到近5500億美元。今年來,西爾斯股價跌了57%,亞馬遜則漲了52%。

  西爾斯不是孤例。眼下正臨近美國每年最重要的實體門店購物節“黑色星期五”,但普華永道的調查顯示,今年僅有35%的購物者將把購物重點放在“黑五”,而這一比例在2015年達59%。亞馬遜的出現正在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人們無需在某一天涌入商場,進行購物體驗極差的“搶購”。

  在美國每年營業額達數千億美元的處方藥零售行業,亞馬遜的“雲影”也已籠罩過來。美國藥品零售巨頭CVS近期宣布,從明年開始將提供次日達藥品快遞服務。其起因是亞馬遜已經獲得美國十多個州的藥品銷售許可,隨時可能進入這一行業。

  亞馬遜的威力,在于腳步未到,威名先登。投資銀行傑弗裏斯公司上周便建議投資者不要購入CVS股票,並將其股價預期從每股86美元降至76美元。

  上述種種因技術革新帶來的商業興替故事,美國觀察者稱之為“亞馬遜效應”。這種效應對于商業乃至美國整體經濟的改造能力,或將遠遠強于政治、社會和文化因素。

  有研究顯示,亞馬遜對美國企業的威懾力甚至遠大于美國總統特朗普。根據金融研究平臺Sentieo的一項調查,在今年美國上市公司財報和電話會議中,提及亞馬遜的次數要遠高于特朗普。

  這意味著,雖然特朗普去年贏下總統大選,但其帶來的短期性政治風險遠不及亞馬遜帶來的結構性經濟風險,後者對企業的未來經營更具威脅性。

  美國威登研究公司策略師邁克爾·珀維斯説:“亞馬遜不是政治風險,而是一種長期結構性趨勢,可能瓦解已有數世紀歷史的商業模式,這是公司首席執行官必須真正面對並應對的問題。”

  如今各行各業的分析人士均在研究“亞馬遜效應”對本行業的衝擊:銀行業、商業地産業、快遞運輸業……並且“亞馬遜效應”並不局限于美國,這種技術革新引發的商業形態巨變是全球趨勢。

  “亞馬遜效應”第一層衝擊是針對商業形態,其第二層衝擊則針對社會形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近期的研究顯示,亞馬遜等電商的崛起正在快速改變美國的就業和收入格局。

  研究顯示,過去一年美國百貨商店削減了3.2萬個工作機會,與之形成對照,非門店零售業則增加了2.9萬個工作機會。雖然西爾斯失去的工作機會看似會由亞馬遜彌補回來,但問題在于失去和新增的工作機會不對等。

  首先是地理分布不均衡。西爾斯幾乎同時在美國各州裁員,而亞馬遜新增員工卻集中在少數州。研究發現,2012-2016年,五分之四的美國縣凈損失了零售業就業崗位,也就是説傳統百貨商店減少的工作崗位數要多于新增非門店零售就業崗位數。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經濟學家解釋説,這是因為亞馬遜這樣的電商新增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少數地點,例如亞馬遜總部所在的華盛頓州國王縣。

  其次是薪酬不均衡。上述研究發現,2016年亞馬遜等電商員工平均年薪超過5.9萬美元,而同期百貨店員工平均年薪僅略高于2萬美元。由此可見,減少的是低收入群體工作,增加的是中産階級工作崗位。

  經濟學家從上述研究中得出一個值得擔心的結論:“亞馬遜效應”可能擴大美國地域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雖然商業形態變革本身並不值得擔心,但商業形態轉變帶來巨大社會外溢效應卻令人憂心。

  正如標準石油那樣的托拉斯企業成為美國“鍍金時代”商業和社會問題的象徵,亞馬遜可能成為21世紀科技革新所引發的商業和社會問題的代表。從廣義來説,“亞馬遜效應”並不局限于亞馬遜一家企業,也並不局限于美國一個國家,這已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個全球現象。

  技術和商業進化迅猛。面對這樣的巨變,美國政治和社會該如何應對。這是個開放式的問題。

+1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薛濤
新聞 評論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9970112196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