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演員也需要“匠人精神”
2017-04-26 07:39 來源: 光明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2017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梅麗爾·斯特裏普(昵稱梅姨)在最佳女演員的角逐中,敗給年輕的愛瑪·斯通,然而,當晚最響亮的掌聲,卻是獻給梅姨的。近年來,影壇“老炮兒”與新秀之間的角力,實在並不鮮見,從美國影壇演員的興衰沉浮便可見一斑。

  電影靠什麼成為經典

  首先,電影究竟是靠什麼來支撐:明星還是影片?

  曾經破紀錄五次被《人物》雜志評選為“世界最美麗女人”的超級巨星茱莉亞·羅伯茨,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直到21世紀初,幾乎一直保持著世界片酬最高女影星的地位。 1990年,出演《漂亮女人》時,她的片酬是30萬美元;而到了2003年,她因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獲得了2500萬美元片酬。資深媒體分析者德加拉比迪安(Paul Dergarabedian)這樣説,“(那時候),因為有巨星加盟,片商可以搶在社交媒體之前,便輕松搞定首個周末票房大賣。人們説,‘這是個茱莉亞·羅伯茨影片,我們去看吧。’”片商和影星就這樣輕輕松松把錢賺到手了。但如今,“巨星效應已經讓位給巨星、品牌、劇本、發行日期等一係列因素的合力。如果有個巨星恰巧在這部電影中,那也不過是蛋糕上的一層糖霜罷了。”

  今天的茱莉亞·羅伯茨早已沒有了當初的票房號召力,2015年翻拍自阿根廷電影的《謎一樣的眼睛》,雖有羅伯茨與另一巨星妮可·基德曼支撐,終因無甚新意,而落得個無聲無息。的確,兩位巨星今天都已五十出頭,即便化粧師技術高超,也難重現其昔日風採;然而,即便是正值青春年少的俊男靚女們,如果沒有好作品,也同樣難以在好萊塢有所建樹。

  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帕蒂森(Robert Pattison)以及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等一批顏值頗高的新人憑借《暮光之城》《分歧者》《饑餓遊戲》等電影而紅極一時,特別是俘獲了全世界無數少男少女的心。但是,在成名作之後,“暮光女”“暮光男”們因為近年來鮮有佳作問世,逐漸淡出觀眾關注的焦點,倒是因小成本精良制作影片《冬天的骨頭》而引起好萊塢關注的勞倫斯,並不被《饑餓遊戲》一片所帶來的盛名所累,近年來一直在重量級作品中貢獻出色表演——如《烏雲背後的幸福線》(此片為她贏得一尊奧斯卡小金人)《美國騙局》等——一直保持其旺盛的人氣。

  曾經,依靠明星是電影産業一條省力的道路,但是如今這條道路已經越來越變得沒有前途。電影畢竟最終是作為成品出售的——不管它是藝術品還是一般商品,而不是一個漂亮的零件。“沒人願意花上10美元去電影院裏,僅僅盯著一張漂亮臉蛋兒看上兩個小時。人們想看一部好電影。”德加拉比迪安如是説。這話也許有些絕對,但顯然,在一個比較成熟的電影市場,對于合格産品的需求還是遠遠大于對于一個漂亮零件的需求的。

  一位從事電影史研究的學者馬爾丁(Leonard Maltin)説,“過去,一位賣座的演員在好萊塢幾乎就是票房保證。但是現在情況已經發生轉變,如果你有個好點子或者抓人的設定,而且你的廣告和宣傳片做得足夠好,那麼你的影片即使沒有明星,照樣可以大賣。”這話還沒有説完——如果實際影片與宣傳片一樣好,那麼這部影片就可以票房、口碑雙豐收。

  説到底,演員必須服務于角色,而角色必須服務于故事,只有三者統一,才能創造出好作品。曾經拍出經典佳作《逃出拉斯維加斯》的尼古拉斯·凱奇,本是顏值與能力俱佳的演員,但近年來卻變成“爛片之王”,究其背後原因,顯然是與對于電影這件事的認識極有關係——為了賺錢,無論好壞,逢片必接,表演胡亂應付,最後只能造成惡性迴圈,成就其“票房毒藥”的名聲。

  前文提到的梅姨與愛瑪之爭,其實拼的不是“新與老”,而是《愛樂之城》和《跑調天後》兩個同樣精彩故事中,兩位同樣出色的女性角色,在觀眾和評委心中的分量。被媒體尊為“她那一代中最好女演員”的梅姨,曾三奪奧斯卡小金人,以其善于模倣各種聲口,演繹各種角色而享譽好萊塢幾十年。而斯通則是新秀中的翹楚,被媒體評為“她這一代中最有才華的女演員”,自出道以來,同樣是好作品不斷,獲獎無數,2017年的這尊奧斯卡落入她懷中,雖然令一眾梅姨的擁粉們有些不平,但也算實至名歸,而對于這位不滿30歲的才女來説,亦算錦上添花。

  真正支撐電影産業的,是“角色”,而不是演該角色的演員,當然,好的角色,一定是優秀演員與優秀角色完美融合的結果,以漫威漫畫公司的蜘蛛俠為例,從托比·馬奎爾開始,幾任蜘蛛俠各自演出了這個角色身上的不同特點,使這個角色在電影史上留名,而且成為漫威宇宙中的常青樹。

  演員靠什麼吃飯

  演員的本職工作是扮演角色,好萊塢看重的是一個演員對于角色的塑造如何,而不是這個演員在銀幕上或銀幕下有多漂亮。

  1986年,一部《壯志淩雲》,讓俊美的湯姆·克魯斯蜚聲影壇;十年後,一部《泰坦尼克》,也讓超級帥哥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昵稱小李),紅遍世界。然而,漂亮的臉蛋兒或可風行一時,但其魅力終難持久。阿湯哥多年來,不斷嘗試不同角色,擔綱主演、制片,更是以五十幾歲的年紀,依然在《碟中諜》係列中賣力演出,雖然其參演或制片的電影良莠不齊,但其堅持不懈的努力卻也是有目共睹。而小李更是在《泰》後的二十年裏,一直銳意進取,要擺脫其“奶油小生”的標簽,對劇本嚴格挑剔,演繹角色,精益求精,終于在2016年奪得首個奧斯卡。

  好形象是一把雙刃劍,可以讓人銳不可當,也同樣可以讓人止步不前,甚至誤入歧途。上文的小李,在乘著《泰坦尼克號》這艘大船大紅大紫之後,也有短期的忘乎所以,私生活混亂不堪,事業岌岌可危,幸虧他及時做出調整,得以回歸正途。而許多顏值、機遇不輸于他的演員,卻完全地步入歧途。

  《終結者II》中那個與施瓦辛格搭戲的長發飄飄美少年富隆(Edward Furlong),十幾歲年紀便成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大明星,不僅片約不斷,而且好評如潮,然而,被財富和名聲衝昏了頭腦的他,開始吸毒、酗酒,縱情聲色,甚至因家暴等罪名被刑拘,結果,如今已經幾乎在銀幕上銷聲匿跡。其他如因主演《小鬼當家》而一舉成名的庫爾金(Macaulay Culkin)、曾經擊敗小李在大熱美劇《海岸救生隊》中擔綱主演的傑裏米·傑克遜(Jeremy Jackson)等等一批電影圈裏“被寵壞的孩子”,如今只能成為人們唏噓、遺憾的對象了。

  其實,無論新秀、老將,眾多敬業的演員都甘願為角色去作出巨大犧牲,包括犧牲形象,因為,他們知道真正打動觀眾的永遠是角色。

  曾經與張藝謀在《金陵十三釵》中有過合作的克裏斯蒂安·貝爾的敬業精神,就曾受到普遍的讚賞。從13歲便在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史詩巨片《太陽帝國》中擔綱主演的他,對待表演向來一絲不茍,不管是大制作,還是小成本電影,他都極為投入。為了角色而迅速減肥、增肥的近乎瘋狂之舉,更是傳為美談:就在拍完包括許多展現其健美身材段落的《美國精神病人》不久,他接下了《機械師》一片,為了演出一個受內心負罪感煎熬,幾乎一年不能入睡的人,他在4個月內,迅速減肥28公斤,這個183公分的漢子,一下子只剩54公斤,真正是“骨瘦如柴”。而據説,他實際上是決定要瘦到45公斤的,但片方出于對貝爾健康的考量,堅決阻止了他繼續瘦下去。而緊接著為了出演“蝙蝠俠”,他又要瘋狂健身,重拾那一身健碩的肌肉。要知道,當時的貝爾,並非無名小卒,而《機械師》也非大制作,正因為這份投入、勤奮與癡狂,才使他成為人們心中“佳片”的保證。

  當然,貝爾這樣的敬業演員,在好萊塢並非少數。比如長著一張“天使臉龐”的萊托(Jared Leto),從不“靠臉吃飯”,既可以在《達拉斯買家俱樂部》中以比女性更為嫵媚、妖嬈的臉龐和身段演出一個變性艾滋病患者,也可以自毀形象地迅速增肥30多公斤,扮演一個身材臃腫、頭髮油膩,性格乖張的殺人犯——這次增肥經歷,甚至讓他患上了痛風。

  在真正的演員看來,“形象”,是永遠服務于電影角色的。

  演員,也是一份職業,與其他職業一樣,它也需要一份“匠人”精神,演員對自己的角色精雕細琢,電影制作者對自己的影片精益求精,電影産業自然就會保持其自身健康。反之,如果演員不懂其職業的真意,則不僅會為自身帶來巨大傷害,更會對電影産業,甚至社會道德造成深遠危害。(王偉濱)

+1
【糾錯】 責任編輯: 鐘玉嵐
新聞 評論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5471129573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