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夫:溫暖教育 讓孩子遇見最好的自己
視頻 | 沈海夫:溫暖教育 讓孩子遇見最好的自己

沈海夫:溫暖教育 讓孩子遇見最好的自己

溫暖教育 愛的使命

教育,它的使命就在于讓孩子懂得愛,懂得付出愛,在這個懂得的過程中,學生便會遇到最好的自己。

讓學生懂得愛,首先我們要對學生付出愛,實施教育的過程當中要樹立學生立場和兒童視角。

高橋初中的溫暖教育,首先校園建設是溫馨的,讓孩子和老師共同呵護和創造學校的每一處美;我們力求課程是溫厚的,它能夠包容和指向孩子的興趣愛好,促成孩子成長的無限可能性;最後課堂是溫潤的,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以學定教,以學生掌握為指向,等待孩子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不是灌輸。

我們沒有清潔工,公共場所也不擺放垃圾桶,但是我們的校園衛生一直很好,校園內的果樹生長的也很好,沒有學生亂採摘,就是因為我們的溫暖教育以學生為導向,學生們通過自主勞動學會了珍惜,學會了愛護。

學生校長助理團 起航學生領袖之路

我們建構了這樣一個組織——學生校長助理團,由學生做校長助理,現在已經12屆了,很多學校的活動我們都請助理團做策劃作指導甚至做主力軍。助理團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領袖氣質,另外一方面也是我們推進學校民主管理的有效方式。

校長助理要把學校方方面面的事情,看到的想到的都通過報表的形式報給我,然後我每周我都會在例會上向他們做個反饋,有哪些事情我們是可以做到的,哪些事情我們暫時因為什麼原因做不到。助理還會告訴我,最近同學們之間在關注什麼,在想什麼,從學生的角度來説,希望學校怎麼樣去引導,怎麼去鼓勵。

“走進高橋我是高橋主人翁,走出高橋,我是高橋形象。”還有一句話“改變自己不必等到明天,改變世界不必等到長大”,我們每一個校長助理都知道這兩句話。我們當時設想校長助理要達到三個方面的目的,就是要培養精英學生,培養優秀學生,為學生領袖之路護航。

親近家長 家校協作搭起溝通之橋

校長認識的孩子越多,孩子越有安全感,同樣,老師和家長約親密,孩子也會更有安全感。從這個角度來説,家長和老師、學校其實應該是一個戰線的戰友關係。

實際上,家校關係最大的問題是在于二者之間存在有很多的誤會與隔閡,怎麼樣去消除它,很重要一點是要拓寬溝通渠道,所以我們成立了家長代言人制度。如果某一個家長對學校管理有意見有委屈有不滿,當他是“單個力量”時,他就會有反應的顧慮,有了家長代言人制度,通過家長代言人和學校溝通,代言人代表的是整個家長群體,更客觀,更全面,更敢講真話,這樣就會大大消除隔閡,消解誤會。

如果我們把家長當作對立,家長就是阻力,我們把家長當作夥伴,家長就是動力,所以我們想方設法開放辦學,盡可能地讓家長參與學校建設、管理等各個方面。

2006年,一個很偶然的因素,我們的一個班主任請來了一位家長給學生們上法制課,反應很好,我們意識到,家長其實也可以是一種教育資源。利用家長職業的差異性,來豐富學生課堂的多樣性,“家長進課堂”也就應運而生。

每逢拓展課學校就會請家長來為學生們講課,豐富學生學習之余,家長也可以充分理解學生課堂,體會教育之辛。家校之間走動的多了也就近了,走得近了就親了。

教師考核重數據更重感情

關于教師制度考核,我們有一個完整的封閉式的一個考核,對教師在一個年度中的所有工作進行清記。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所以的量化考核有益處也會有弊端。教師工作是一種“良心活”,管理一個難度大、成績差的班級,教師往往要付出幾倍的精力,但是反應在考核數據上,卻往往是“事倍功半”。我們當然不能因此忽視老師的付出,所以對于教師的考核絕不能夠為分是任。

對于老師的評價與考核同樣要報以溫暖的態度。行政管理上給予老師溫暖,這份溫暖也會延續到學生那裏。要多挖掘教師的模范先鋒實例,用故事去感染、去引領,而不是用考核去不斷地施壓,要讓壓力轉化為動力,這才是最客觀、最有效的管理。

為學生埋下一顆“傳統文化”的種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裏蘊含著中國智慧、中國情懷、中國價值,學校肩負著教書育人的使命,更應該自覺的傳承、發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去激發學生內在的中國傳統文化基因。

對于弘揚傳統文化,有兩個短語非常貼切: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作為學校要力求能夠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載體去弘揚傳統文化。在高橋初中,我們一直在引導學生寫家史,去尋訪蕭山古跡,進行民樂展示,誦讀經典詩文,甚至把蕭山畫片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加入課程。

“我寫家史六十年”的課題活動,讓孩子喚醒對家庭,對家鄉,甚至對中華的熱愛。通過追溯自己家族的歷史,體會祖輩的辛勞,感悟辛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孝敬教育、感恩教育就在其中。雖然可能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感悟得多深多透,但至少我們要給他一個感性的認知,埋下一顆弘揚傳統文化的種子。

  • “教育,它的使命就在于讓孩子懂得愛,懂得付出愛,在這個懂得的過程中,學生便會遇到最好的自己。”

  • “讓學生懂得愛,首先我們要對學生付出愛,實施教育的過程當中要樹立學生立場和兒童視角。”

  • “我們沒有清潔工,公共場所也不擺放垃圾桶,但是我們的校園衛生一直很好,校園內的果樹生長的也很好,沒有學生亂採摘,就是因為我們的溫暖教育以學生為導向,學生們通過自主勞動學會了珍惜,學會了愛護。”

  • “校長認識的孩子越多,孩子越有安全感,同樣,老師和家長約親密,孩子也會更有安全感。”

沈海夫:教育是件重“感情”的事兒

新華網杭州6月15日電(劉志媛 付晶晶)從2005年開始擔任副校長到如今擔任校長,沈海夫在蕭山區高橋初級中學12年裏,始終堅持一個理念:溫暖教育。沈海夫説,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讓孩子懂得愛,懂得付出愛,在這個懂得的過程中,學生就會遇到最好的自己。

教育是座橋 連起家校串起古今

 

沈海夫常把教育比作橋:一座溝通之橋,一頭是學生另一頭是家長;一座時光之橋,一頭是沉甸甸的歷史另一頭是充滿可能的未來。

“如果我們把家長當作對立面,家長就是阻力,我們把家長當作夥伴,家長就是動力。”在沈海夫看來,開放辦學、成立家長代言人制度,高橋初中盡可能地打開懷抱,親近家長,建起家長與學校的溝通之橋。

  

學生的未來要有歷史做養分。“在高橋初中,我們一直在引導學生寫家史,去尋訪蕭山古跡,進行民樂展示,誦讀經典詩文,甚至把蕭山花邊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加入課程。”

對于高橋初中來説,“高”、“橋”還有另外的含義。辦學理念的“高格調”,行為文化的“高標準”,學校制度的“高效率”。 高橋中學在“三高”標準下,建起的是學生健康發展的幸福之橋、家校協作的溝通之橋、師生教學相長的和諧之橋。

沈海夫説:“這是我對高橋兩個字的在教育背景上的理解,也是我一直想努力去實現的目標。”

溫暖教育讓學生懂愛、會愛、奉獻愛

讓學生懂得愛,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足夠的愛與關懷。

高橋初中的溫暖教育,首先校園建設是溫馨的,讓孩子和老師共同呵護和創造學校的每一處美;力求課程是溫厚的,包容和指向孩子的興趣愛好,促成孩子成長的無限可能性;最後是溫潤的課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以學定教,以學生掌握為指向,等待孩子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不是灌輸。

如今,溫暖教育已經在高橋中學開花結果。

“我們沒有清潔工,公共場所也不擺放垃圾桶,但是我們的校園衛生一直很好,校園內的果樹生長得也很好,沒有學生亂採摘,就是因為我們的溫暖教育以學生為導向,學生們通過自主勞動學會了珍惜,學會了愛護。”沈海夫説道。

打破平衡 為孩子不斷地制造驚喜

制造驚喜的説法,來自于美國一個叫做羅恩·克勞克的年度教師。這個源自國外的教育理念,成為了高橋人的自覺踐行。

一次,高橋初中在評選假期好少年,本不在申報名單上的張從語,因為假期過得很充實,有比賽、有調研、有實踐,所以校方瞞著張從語和她的家長,借學校匯報演出之由,為她制造了一次意外的頒獎。張從語領獎時甚至還穿著舞蹈服,這個驚喜讓她呆在了舞臺上,她在現場觀摩的媽媽甚至激動地流下了眼淚。回憶起這次驚喜,沈海夫仍帶著當年的那份激動。

用這樣一種驚喜的方式勉勵、激勵表現優異的學生,也給了沈海夫啟示。“對于孩子來講,條條框框的設計,哪怕是獎勵,都有可能會阻礙孩子自身的發展,而驚喜所帶來的動力卻是可觀的。所以,學校和家長要形成合力,打破平衡,衝破框架,為學生制造驚喜,讓驚喜成為一種激勵。”沈海夫講道。(完)

杭州市教育局 | 新華訪談室 | 新華網浙江頻道 | 浙江電視臺新聞頻道

聯合出品
01007007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