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新華網訪談》。今天我們很榮幸的邀請到天津市氣象局局長權循剛先生來新華網做客。權局長,您好![09:59]
[天津市氣象局局長權循剛]新華網的網友大家好![10:02]
[主持人]從今年開始,國務院將每年的5月12日定為國家“防災減災日”,5月6日到13日是“防災減災”宣傳周。全國上下圍繞“防災減災”的主題,組織開展了各類宣傳活動。那麼權局長,首先請您先介紹一下,氣象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意義。[10:00]
[權循剛]首先,非常感謝新華網請我來這裡做客,今年的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日子,也是經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防災減災日”的第一個紀念日,在這裡我想就有關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情況向廣大網友做一些介紹,也非常感謝新華網的網友以及領導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支持。[10:05]
[權循剛]通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讓我們共同的感受到當前自然災害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重大挑戰,進入新世紀以來,重大自然災害頻繁、破壞強度大。2004年12月發生了印度洋海嘯;2008年5月暴風襲擊緬甸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傷亡,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害。因此有效防禦自然災害,將自然災害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而緊迫的重大課題。[10:08]
[權循剛]我國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佈在氣象、地震、地質和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有數字表明近15年來我國平均每年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約3億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近2000億元,特別是近10年所發生的災害,包括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非典、重慶特級大旱、特大雨雪冰凍災害以及汶川特大地震,更是給我國人民財産生命安全和人民財産造成了重大損失。剛才主持人問我氣象在防災減災工作中有哪些作用,我感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10:10]
[權循剛]第一,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抓住了防災減災工作的主要方面,據統計,氣象災害損失佔各種自然災害損失的70%以上,氣象災害又是分佈最廣、出現頻率最高的自然災害,因此氣象防災減災關係千家萬戶以及社會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第二,氣象工作是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千里眼、順風耳,只有具有良好的氣象信息服務,氣象防災減災才能做到科學決策、提前部署、準確指導。第三,氣象工作不僅關係到氣象防災減災,還與其他多種自然災害防禦關係密切,比如地質災害、大氣環境災害、海洋災害、農業病蟲害等都與氣象密切相關。大家最為熟悉的是全球氣候變暖,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環境、資源、經濟社會問題。所以氣象工作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特別是在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的重要作用。[10:13]
[主持人]權局長,天津市的氣候特點是怎樣的?[10:15]
[權循剛]天津屬於我國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季節分明,冬天寒冷、夏天炎熱。從氣候特點來看,冬季主要常受北方冷空氣影響,經常造成一些寒潮、大雪、霜凍、低溫、凍害等;夏季受西南季風、暖濕氣流影響,常帶來暴雨、冰雹、雷電以及高溫熱浪。夏季降水量約佔全年的四分之三,呈北多南少的分佈特點,全市年降水量大約在560多毫米,年平均氣溫在12度,極端最高氣溫曾達到41.7度,極端最低氣溫曾達到-23.3度,這就是天津基本的氣候特點。[10:17]
[主持人]天津的主要氣象災害和特點有哪些呢?[10:18]
[權循剛]天津的氣象災害按照嚴重程度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第一,旱災。乾旱災害多發、連發,這就決定了天津特別是華北地區主要災害的一些特徵。比如2000年-2004年的5年中,由於降水稀少、乾旱嚴重,國務院組織了四次引黃入津,以引黃河水來補充天津的缺水環境。第二,洪澇災害。特徵是少發、重發,發生的概率比較小,比如建國後直接影響天津的大洪水就是“638”和“968”兩次,一旦出現洪水則會嚴重威脅天津的安全,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中央領導指出天津不能淹、天津淹不起,這是對天津防汛工作的最高要求。第三,暴雨、積澇比較嚴重。天津地勢低窪,一旦出現暴雨,積水難以排出,容易産生積水,大家都記得2003年10月10日夜間至11日出現的全市大暴雨,造成了當時天津城區大範圍嚴重的積澇。 [10:23]
[權循剛]第四,風暴潮易發。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天津沿海地區容易發生風暴潮的災害。60年代以來發生的五次較為嚴重的風暴潮災害,近幾年風暴潮仍有多發的趨勢,僅今年2月份以來,天津沿海地區已經出現了三次超過警戒潮位以上的風暴潮災害。第五,高溫天氣有所增多。天津的氣候夏天時有酷熱,但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津大於等於35度以上的高溫日數普遍增加,以天津市區為例,80年代高溫日數平均為5天,1997年以來12年中年高溫日數平均為12天,比80年代增加了7天。第六,冰雹、大風、大霧等天氣時有發生。第七,颱風難得光顧,但非絕無僅有。因為從歷史資料看,1972年7月天津曾經遭受過颱風的正面襲擊,隨後近20年影響天津的熱帶氣旋大概有8次,主要在天津的周邊地區。因此,對颱風天氣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10:26]
[主持人]那麼針對這些氣象災害,我們都採取了哪些防禦措施呢?[10:27]
[權循剛]針對氣象防災減災我們的措施從性質上分為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兩大類。比如洪水、風暴潮,這些氣候要採取修建防洪堤、泄洪閘等工程來進行災害的防禦。對雷電災害,我們採取在建築物上設置避雷裝置,針對網絡、電信、電器等設備加設避雷裝置,進行一些工程性的減災;另一方面我們稱為非工程性措施,主要採取一些監測、預報、預警和人員遷移的避災措施,稱為非工程性措施。作為氣象部門來説,更多是用一些非工程措施,就是加強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和信息的傳播服務,提醒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個人利用預報預警信息提前做好防範並採取一些必要的避災自救的措施來減少災害的損失。[10:29]
[主持人]權局長,您能從天津市的氣象災害與應急工作的監測、預警、服務等方面做些介紹嗎?[10:30]
[權循剛]就天津而言,近10年來隨着國家的支持、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關心,我們的氣象從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和服務這方面的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從氣象災害的監測而言,我們現在有了國際水平的多普勒天氣雷達,在1.1萬平方公里的轄區內布設了200余個自動氣象站,使我們對天氣的監測、空間密度大大提高。同時氣象觀測從過去3小時一次,提高到6分鐘至10分鐘一次,這樣對各類災害性天氣就可以實現有效監測。[10:34]
[權循剛]在預報系統方面,近幾年特別是為了保障奧運會順利開展,加強了氣象預報系統的建設,引進了1.8T的高新計算機,加強了各種網絡系統建設,建立了短時臨近預報系統,升級了短信預報&&,使以天津為中心的區域數值預報模式正常運行提供了更加精細的數據預報産品。同時預報的時間也從過去24小時-48小時提升到現在的0小時-3小時、3-12小時的臨近短時預報以及3天到7天的中期天氣預報,另外我們還要開展10天-20天以上的延伸性天氣預報。同時我們在短時氣候預測方面開展了滾動的月預報和逐月滾動的季預報,為領導決策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預報信息。從預報信息、預警信息的發布體系建設上,由過去簡單的電台、電視、電話發布天氣預報和警報,發展到現在利用手機短信、手機WAP網站、互聯網站以及城區街頭、社區的電子顯示屏、農村的大喇叭廣播等多種發布渠道,為廣大人民群眾及時、有效、方便的接受預報預警信息提供了幫助。[10:38]
[主持人]目前,我國已經頒佈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2004年3月1日,天津市也施行了地方性法規《天津市氣象條例》。那麼權局長,從國家到地方,對於氣象的防災減災工作的有關法律法規,您能否給我們簡單的解讀一下? [10:39]
[權循剛]國家和地方相繼就氣象工作進行立法,充分反映了國家和當地政府對氣象工作的高度重視,大家知道通過立法可以實現氣象活動受到法律的保護,同時規定了氣象的活動要在法律的框架內進行,也就是我們常説的依法開展氣象活動。無論從我們國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還是天津的《天津市氣象條例》,都對氣象探測、氣象預報、警報、氣象服務、氣象設施的保護以及氣象工作的違法責任做了明確的規定,為我們開展正常的氣象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第一,在當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不斷深入的情況下,我們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方面面臨着巨大的壓力,因為隨着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化的發展,對我們氣象站原來所處的工作環境造成了一些改變。根據法律要求,城市規劃設計部門、建設部門都應該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標準,在徵得氣象部門同意的前提下才能在相應的範圍內改變或者建造一些新的建築,用以保護氣象的探測環境。因此我覺得當前這是利用法律保護氣象事業發展一個很重要的方面。[10:46]
[權循剛]第二,在氣象防災減災的活動中,社會組織、個人要自覺接受氣象行政主管部門對氣象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執行的檢查,比如在人工影響天氣、防禦雷電災害、氣候環境評價等各項工作中,應該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依法開展相關的服務,接受氣象行政主管機構的監督和檢查。第三,我們在氣象信息傳播的領域內,要依法履行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氣象服務信息的傳播義務。近幾年在我們與市委宣傳部、市廣電局、市通訊管理局等多部門協調下,共同發布了《關於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相關規定》,這也是我們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天津市氣象條例》進一步規範信息發布渠道行為規範的一個指導性文件,因此我們覺得充分利用國家的法律法規、地方的法規來保護氣象工作、規範氣象工作,真正使氣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10:54]
[主持人]目前,天津市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還有哪些薄弱環節,未來的努力方向又是怎樣的呢?[10:55]
[權循剛]就天津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而言,天津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還存在着諸多的不足,主要感覺到:第一,社會氣象災害防禦的思想意識還不強,組織合作上還比較弱化,沒有形成社會合力。第二,氣象部門對各種氣象災害的監測和預警預報能力以及應急反應能力還比較薄弱。第三,社會公眾氣象信息發布能力還不強,對偏遠地區的弱勢群體氣象信息接收仍然存在着傳遞信息慢、覆蓋範圍窄的問題。第四,氣象防災減災法規和標準化體系還不夠健全。第五,氣象科技創新能力還有待提高。[11:04]
[權循剛]以後我們的努力方向大概有以下七點:第一,大力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能力,努力提高氣象災害預測預報水平,這是我們的中心工作,只有提高了預報預測的準確率,才使廣大群眾、社會組織、政府機構在災害來臨前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做好各種防災避險的準備工作。第二,完善信息發布機制和渠道,及時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第三,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加強氣象災害的應急能力建設。第四,加強與各區縣、各部門的聯動合作,形成氣象災害的防禦合力。第五,加強氣象災害影響評估,編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第六,加強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推進我市氣象防災減災科技創新。第七,加大氣象防災減災的社會科普宣傳,強化氣象防災減災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11:06]
[權循剛]開展防災減災日、宣傳日,通過開展相關的活動,擴大社會公眾對氣象防災減災的理解,贏得他們的支持,特別是增加廣大群眾對氣象災害避災自救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的減少氣象災害帶來的生命財産損失。[11:09]
[主持人]由於時間關係,本次訪談到此結束!謝謝網友,再見![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