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0月24日電 車燈、座椅、車身、變速箱來自天津,蓄電池、行李架來自河北,玻璃升降器、空氣濾清器來自北京……在京津冀地區,三地合力共造“一輛車”的故事在持續上演。
位於天津市武清區的京清汽車産業園內車輛穿梭,車間內機器轟鳴,工人作業井然有序……海納川海拉(天津)車燈有限公司(簡稱“海拉車燈”)的智能化設備快速運轉,一個個汽車大燈從生産線上下來後被運往物流車間,在檢測合格後,發往距離公司僅40公里外的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
“今年以來,公司訂單量持續增長,正在研發的北京奔馳配套新産品投用後,每年將為企業新增産值1億元!”海拉車燈負責人薛德勇激動地説。
成立於2016年的海拉車燈主要從事汽車LED智能照明系統的研發生産。落戶8年來,海拉車燈年産值已從最初的9000萬元增至去年的8.9億元。産值增長了近十倍,業務範圍也從京津冀拓展至全國各地。

薛德勇説,車燈已不再局限於單一照明用途,不僅增添了許多創新功能設計,而且成為整車製造商凸顯品牌辨識度、彰顯駕乘者個性的重要元素。車身照明産品與技術的更新迭代,也是汽車産業智能化發展浪潮的一部分。
海拉車燈目前主要為北京奔馳配套生産LED汽車燈具,覆蓋全係車型。“未來,我們將針對新能源業務、車聯網技術等領域,與更多高科技、新材料領域的企業共建産業新生態,推動産業鏈協同發展。”薛德勇説。
海拉車燈所在的京清汽車産業園位於京津腹地。十年來,園區企業數量從700余家增至5000余家,投資總額從500余億元增至1000余億元,成為京津冀地區汽車産業的重要聚集地。
不只是在京清汽車産業園,位於武清區南蔡村鎮金博工業園的天津伽藍德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裏同樣熱火朝天,汽車車燈、內外飾零部件、涂裝研發及生産設備忙碌運轉。
公司總經理楊震説,今年以來,汽車行業穩中向好,公司的訂單已經持續到年底,全體員工信心滿滿。
“目前我們的訂單仍以傳統燃油車配件為主,但已從研發生産端向新能源汽車領域轉型。”楊震告訴記者,為搶抓新能源汽車産業機遇,公司今年投資900萬元,新建生産車間4920平方米,聚焦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市場需求,研發生産用於小米、問界等新能源車型的零部件,預計下個月投入運行。
據天津市武清區工信局統計,武清區已經聚集了新偉祥、日進、海斯坦普等150余家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産業關聯的企業,超過75%的企業為北京奔馳、小米汽車、理想汽車等北京汽車和新能源汽車企業提供配套服務。2024年上半年,武清區汽車相關産業完成産值120.87億元,同比增長11.4%。
作為京津冀推進創新協同和産業協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産業得到三地政府和企業的高度重視。2023年9月,三地聯合發布了《京津冀汽車産業鏈圖譜》,瞄準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共鑄“一條鏈”,共造“一輛車”。
為順應智能網聯汽車與新能源汽車轉型發展需要,今年7月,京津冀三地謀劃聯合打造全國重要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供應鏈基地選址北京順義區李遂鎮、天津武清區京濱工業園、河北廊坊安次區安次高新園,三地園區按照“統一規劃”“同步開工”“協同招商”原則協同建設,打造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10月,三地企業代表聯合發布《共建京津冀智能網聯汽車先進製造業集群倡議》,致力打造汽車“2小時産業圈”。
如今,日益完善的汽車産業生態正在京津冀地區加速形成。小米SU7等車型熱銷,一汽豐田bZ3 CROSS等新車型在三地協同配套,年內將量産;新能源汽車供應鏈配套工程加速實施,一小時汽車零部件配套圈正在形成。據統計,天津120余家關鍵零部件企業進入小米、理想等北京整車生産企業供應鏈,河北220余家零部件企業進入北汽集團、一汽豐田以及小米、理想等京津整車廠供應鏈。
“去年以來,京津冀工信主管部門聯合成立産業協同專題工作組,聯合繪製形成産業鏈圖譜,全力打造産業協作‘實景圖’,逐步從‘共識’走向‘共贏’。”天津市工信局局長尹繼輝説,未來,天津將進一步深化圖譜應用建強鏈條,加快從“落圖”到“落地”,為中國式現代化先行區、示範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産業支撐。(完)
統籌:曹建禮、邵香雲
記者:王寧
海報:實習生高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