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 > 正文
2024 10/10 14:59:35來源: 新華網

漢沽飛镲:百年非遺受追捧

2024-10-10 14:59:35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分享到:

  镲隨鼓韻,鼓催镲行。附和着鏗鏘有力的節奏,兩名錶演者邁着矯健的步伐,手拿銅镲上下翻飛、不時敲擊,發出清脆的聲音。步伐輕快、動作激昂,三四分鐘的飛镲表演,贏得現場陣陣掌聲和歡呼聲。

  “假期期間,我們一共趕赴北塘古鎮、鹽業風情旅游區、生態城萬達廣場3處演出場地,表演了58個場次,隊員和觀眾們興致很高!”天津濱海新區寨上街道高家堡子飛镲表演團秘書長高景生告訴記者,為了準備第十一屆漢沽飛镲節,表演團早早就排練,以求展演中完美呈現。

2024年10月1日,天津濱海新區,15支漢沽飛镲隊伍輪番登&表演。(濱海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漢沽飛镲,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緒初年,最早是天津沿海地區漁民用來祭祀和慶典時民間組織的表演。

  “镲”是一種打擊樂器,也是配有紅綠色綢帶等飾品的舞蹈道具;“飛”則指隊員表現動作幅度。“在表演時,帶着綢子的镲處於飛舞狀態,所以叫飛镲。團隊中有人打鼓奏樂,有人捧鐃伴奏,也有人舞蹈飛镲。”一介紹起飛镲,60多歲的高景生滔滔不絕。

  “相傳祖上漁民出海時,各村老少都要打飛镲,祈禱親人平安返航。也有人説,由於漁船相距較遠,需要打擊鼓镲等傳遞收網信息。”高景生説,飛镲以大鼓為伴奏,表演者用镲當道具,後來逐漸發展成集音樂、舞蹈、武術等為一體的民間喜慶活動。

2023年2月21日,在天津市水上公園,民間藝人表演漢沽飛镲。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舊時天津沿海漁村,混居着下海捕魚的漁民和上灘曬鹽的鹽工。當地的民俗專家、濱海新區作協主席李子勝告訴記者,飛镲中的不少表演動作,取自漁業生産中的打帆、收網等各種動作,也借鑒了鹽業生産中的抬鹽、推鹽等動作。表演中,舞蹈者會碰擊手中銅镲,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舞動的綢帶和金光燦爛的銅镲如花綻放、精彩紛呈。

  “飛镲不是簡單的敲擊,之所以有魅力,是因為源於老百姓的生産生活,同時與時俱進融入了武術動作、舞蹈表演。”李子勝説,漢沽飛镲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民間自發組織了很多隊伍,體現了漢沽漁業生産和鹽業文化的一些風貌,表演生活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

  在寨上街道高家堡子飛镲表演團辦公室,記者看到了幾張記錄了飛镲傳承的高氏家族族譜。高家堡子飛镲表演團會長高廷華告訴記者,相傳高氏飛镲超過一百年歷史,這一技藝由族中先輩創始,不斷有後輩傳承。

2024年9月29日,天津濱海新區寨上街道高家堡子飛镲表演團辦公室,表演者正在舞镲。新華社記者 楊文 攝

  “在&&鹽灘,老少爺們兒常常表演飛镲以慶年節。”高廷華説,他的哥哥曾帶領着一支訓練有素、技藝強悍的飛镲隊伍在鹽場慶典上大放異彩,從此受到各界群眾的歡迎追捧。

  2008年,漢沽飛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這些年,30多名當地隊員組成的高家堡子飛镲表演團進社區、學校、企業、機關,組織了300多場活動,參演的愛好者達到5000多人。

  高景生説,過去飛镲表演使用好幾斤重的镲,但對現在學習飛镲表演的愛好者是不小的挑戰。此外,如何創新藝術表現、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傳統技藝也需要破題。

  高家堡子飛镲表演團此前來到一所小學,一些小學生和家長還專門加了高景生微信以便請教。漢沽高莊小學編輯整理了《镲那芳飛》校本教材,改變飛镲口傳身授的傳承模式,讓其在傳承中有章可循。

  濱海新區漢沽三中的學生、飛镲隊隊員李亞晴參加了漢沽飛镲節後説:“我學習飛镲3年了,在課餘時間參與飛镲活動,既讓我們充分放鬆、鍛煉身體,還能了解到我們當地的歷史文化、開闊視野。”

  2024年,天津團市委、濱海新區團區委創新漢沽飛镲非遺傳承保護,將對部分傳統動作進行改良,並與中小學生的街舞、體操等有機融合。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百年非遺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呈現出新的表現面貌,獨特魅力正吸引着更多人。(記者楊文)

【責任編輯:馮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