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 > 正文
2024 08/13 11:20:33來源: 天津日報

一港“鏈”百業 産城涌動能——天津海洋經濟規模突破4000億元的背後

2024-08-13 11:20:33    來源: 天津日報
字體:
分享到:

來自卡塔爾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船正在靠泊中國石化天津LNG接收站。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立秋後的天津,天高海闊,碧海流雲。在這個依海而生的城市,港口作為“硬核”資源串聯起千行百業。

  一艘艘來自世界各地的船舶在這裡落腳、從這裡起航,吞吐裝卸晝夜不息;海洋油氣及石油化工、海洋裝備製造、海洋文旅等適港産業拔節生長;以“津城”“濱城”雙城為載體,航運服務集聚區加速形成……

  近年來,天津把港産城融合發展行動作為“十項行動”見行見效的重要內容,聚力優化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服務。

  翻看經濟運行數據,港口“成績單”格外亮眼——天津港與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保持貿易往來,今年上半年完成貨物吞吐量2.48億噸,同比增長3.1%;集裝箱吞吐量1188萬標準箱,同比增長4.6%,再創歷史新高。

  數據背後,是企業創新拔節有聲,是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是海洋文旅人氣高漲。目前,我市海洋經濟規模已突破4000億元。

  百年老港口如何“載”出新增量?通道經濟如何成為港口經濟?一幀幀以港口為核心、以關聯産業為側翼的港産城融合新圖景正在延續天津與生俱來的“藍色基因”和精神底色,譜寫向海圖強新篇。

  産業引領 適港經濟拔節有聲

  日前,來自卡塔爾的“阿姆瑞婭號”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穿越“海上絲綢之路”,歷經24個晝夜的航行,平穩靠泊在中國石化天然氣分公司天津LNG接收站。

  “這次接卸了9.2萬噸液化天然氣,可氣化約1.4億立方米天然氣,按家庭日常用氣量來算,能供980萬戶家庭用1個月。”該接收站相關負責人説,今年以來,他們已累計接卸超240萬噸液化天然氣,外輸天然氣達30億立方米。當前是用電高峰期,天然氣與煤電、綠電形成互補,攜手緩解電網負荷,為城市送去涼爽。

  驅車行駛在153公里的海岸線上,海洋裝備、綠色石化、跨境電商等適港産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天津大沽船舶工程有限公司造船車間,一艘長10米、寬4.2米的水陸兩棲全墊升氣墊船的船殼剛剛完工,即將安裝動力系統。

  “這是一種介於飛機、船舶和汽車之間的特殊交通工具。航行時不需要考慮航道水深,可直接跨越壕溝、暗礁、沙丘、泥潭等各類障礙。停靠時也不需要碼頭,乘客在岸上便可登船、下船。”該公司總經理賈春生告訴記者,這艘船是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的新船,適合執行搶險救援、濕地保護等任務。

  採訪中,智能化貫穿於很多企業的業務場景中,生産線上的創新升級屢見不鮮。

  走進太重(天津)濱海重型機械有限公司廠區,一台自重達650噸、每小時可抓取600多噸貨物的“大塊頭”門座起重機映入眼簾。“這是負責煤渣、鋼材、糧食等散貨裝卸的港口裝備,現在在河北省黃驊港、深圳市赤灣港等港口都有應用。”據該公司技術中心港機所所長賈濤介紹,與傳統的起重設備不同,眼前這&裝有攝像頭、激光傳感器等裝置的門座起重機無需司機坐在狹小的駕駛室裏操作,技術員在中控室控制,便可實現設備自動化作業。

  在智能化創新的賦能下,天津適港産業不斷升級,一批響噹噹的産品和項目“出圈”——全球最大的“全坐地式”液化天然氣儲罐升頂;國內最大的民用全墊升氣墊船成功交付;海上“巨無霸”FPSO(海上浮式生産儲卸油船)填補了我市浮式生産設備總裝業務空白……

  眼下,天津聚焦海洋裝備、石油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適港製造業六大産業領域,着力引項目、育企業、促對接,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適港産業提質升級。今年前5個月,我市海洋裝備産業完成産值超60億元,同比增長25.2%;石油化工産業産值超1400億元。

  港為城用 港城聯動“點亮”生活

  與港口“大進大出”的産業相比,153公里的自然海岸線使這個依港而建的海濱城市多了一些風情。海風市集、水上運動、郵輪旅行、海邊音樂節……夏日的海邊熱鬧非凡。

  正值暑假,有着“海上故宮”之稱的國家海洋博物館(以下簡稱海博館)人頭攢動,很多家長領着孩子前來參觀。

  “看,這是我國首&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一位小男孩站在“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模型前興奮地説,“它曾在太平洋馬裏亞納海溝成功下潛7062米,刷新了世界同類作業型載人潛水器下潛深度紀錄。”

  據海博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海博館除了常設的海洋自然、海洋人文、海洋生態三大板塊的展覽,今年還引入了“大河文明”“遇見藍眼淚”“艦證強軍”“海洋我想對你説”等臨時展覽。該館在暑期迎來客流高峰,已累計接待游客超60萬人次,其中外地游客約佔85%。

  天津持續為各地游客奉上海洋文旅“大餐”。不久前,近2000名游客登上“愛達·地中海號”郵輪,他們從天津國際郵輪母港出發,途經韓國濟州島和日本福岡,一路觀滄海、嘗美食、賞歌舞,享受郵輪之旅。據介紹,目前“愛達·地中海號”和“夢想號”郵輪在天津國際郵輪母港交替靠泊,為人們提供超過20個暑期日韓精品郵輪航次。

  今年以來,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以下簡稱東疆)以打造“海洋島·不夜城”為目標,舉辦了多種音樂、藝術活動,上半年游客接待量超230萬人次,增長35.3%,帶動旅游收入超3.1億元,增長2.6倍。

  當海邊狂歡火熱進行時,一艘艘滿載菠蘿、椰青、牛肉、帝王蟹等生鮮食品的船舶陸續駛向天津港,為百姓帶來舌尖上的“新鮮”。

  天津口岸是水果、凍肉、水産品等六大類商品國家指定進口口岸,僅東疆就聚集了600余家冷鏈産業鏈企業,成為名副其實的京津冀“城市大冰箱”。去年,天津口岸進口凍品(肉類、水産品)規模達273萬噸,約佔全國四分之一,位列全國第二。

  冷鏈物流的快速發展是我市加快港産城融合的一個縮影。在這片適港産業“沃土”上,航運金融、數字貨運等一大批新興産業聚集於此,形成一張張亮眼的産業名片。

  眼下,和平區聚集了航運服務核心企業700余家,馬士基、達飛輪船、赫伯羅特、長榮海運等全球知名航運公司在此設立分支機構;河西區聚集了中國天津外輪代理、長錦商船天津分公司等大型船代企業,以及招商局物流集團(天津)公司、上港物流(天津)公司等700余家貨代企業;河北區擁有中遠海運係企業10余家,以及國能海運公司等重點航運企業。此外,濱海新區已聚集國際貨運代理企業360余家,無船承運人企業108家,國際船舶代理企業23家。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市融資(金融)租賃公司超1000家,資本總額超2萬億元。截至今年6月末,我市已完成2281架飛機、778艘國際船舶、81座海工&&租賃業務,價值合計約1376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飛機租賃中心和國內最大的船舶海工租賃中心,飛機、船舶、海工等跨境租賃業務佔全國70%以上。

  城以港興 港産城“融”出新動能

  港口的繁榮、適港産業的集聚,需要與之匹配的人才隊伍和城市配套服務。擁有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天津,正將科創、人才優勢轉化為適港産業發展的“底氣”。

  在天津海運職業學院,一種“全訂單培養”的模式引人關注。該校與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華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等百餘家企業簽訂了實習基地和訂單培養協議,有針對性地培養海運人才。

  “我們聘請了合作企業的一線船員和技術能手來校授課,讓學生對將來從事的工作有清晰的認知,以便未來更好地勝任相關崗位。目前,我們培養的學生有的擔任船長、大副、輪機長等職務,有的在貨物代理和航運金融企業上班,就業率在98%左右。”天津海運職業學院繼續教育中心主任馬志超告訴記者,9月開學後,預計會有3000多名學生進入“全訂單培養”範圍,為港産城融合發展儲備人才。

  走進濱海新區中心漁港,國內首個集海員服務、商貿配套等産業於一體的中國北方海員服務産業園區正加快建設。該園區整體規劃用地超3000畝,將集聚航運服務産業相關資源,為海員打造“前腳下船,後腳回家”的友好型園區。未來,這裡預計有約2萬名海員及其家庭成員定居,航運代理、海洋科技研發等領域的近百家企業落地,並計劃引入海事救助服務及海事法律服務等機構進駐,有望帶動超過10萬人就業。

  在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真虹看來,傳統的港口以海運貨物的轉運、臨時存儲、收發等功能為主。隨着港口與産業、城市及百姓的&&不斷加強,港口功能進一步拓展。現代港口不僅提供了綜合物流服務,還承擔了運輸、貿易的數據收集和處理等綜合服務功能,並借助內陸港把服務延伸到了廣闊腹地,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天津港背靠京津冀、輻射‘三北’,腹地條件較好,未來要進一步壯大適港産業,依託港口資源引進‘鏈主’企業,推動港口與産業良性互動。同時,應持續引進適港産業所需的各類人才,完善相應的城市服務功能,不斷推進‘港、航、物、貿、産’一體化發展,真正把物流通道升級為發展通道、通道經濟升級為港口經濟。”真虹説。(記者 袁誠 寧廣靖)

【責任編輯:馮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