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武清區東蒲洼街道的高標準稻田裏,農民察看水稻長勢。
2024年6月25日是第34個全國土地日。昨日,由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辦、天津市土地學會承辦的“6·25”全國土地日暨耕地保護進萬村活動啟動儀式在武清區南蔡村鎮丁家瞿阝村舉行。活動中,記者獲悉,我市耕地總量已連續3年實現凈增加。
盛夏時節,丁家瞿阝村南的百畝麥田,麥收已經完成,又播下了玉米種子。天津農田鹽鹼地佔比高,又面臨區域性缺水,糧食要實現高産,選種是第一步,也是關鍵。“我們村從2016年開始選育優良糧食品種,經過多次改良,培育出營養價值高、更適合在這片土地上種植的新型黑小麥,平均畝産超過千斤。”丁家瞿阝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鴻勳告訴記者,近年來,村裏通過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産出能力大幅度提高。
小麥産量提高了,村裏建起石磨麵粉加工廠,原本2元一斤的麵粉賣到了8元左右。村“兩委”帶領村民全力以赴種好糧食的同時,還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從單一耕種到多元發展,從傳統農業到科技前沿,10年間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珍惜耕地、保護耕地的意識也更強了。”張鴻勳説。
作為“津沽糧倉”,武清區共有9個土地和規劃管理所,充分發揮這些所的“前哨”作用,力爭從源頭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堅決守好耕地保護紅線。
“9個所共有60多人,每個人都是宣傳員。我們邊執法邊宣傳,每個月都會到轄區村子裏去進行耕地保護和普法宣傳,讓老百姓能夠了解更多土地方面的相關政策和法律常識,引導他們合法合規辦理設施農業、建設用地等相關手續。”武清區第四土地和規劃管理所副所長崔鵬説。
“多年來,天津一直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市規劃資源局資源處副處長錢亮介紹,我市實施耕地保護“田長制”,確定了區、鄉鎮(街道)、村三級3500多名“田長”,將耕地保護任務細化到責任人、責任地塊和責任網格。嚴格開展對各區黨委和政府的耕地保護責任考核,對突破耕地保護紅線等重大問題實行“一票否決”。加強土地執法監管,強化基層土地和規劃管理所日常巡查工作,與基層“田長”、執法隊伍緊密銜接,做到土地違法行為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遏制新增違法佔用耕地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堅決徹查到底,2020年至2023年,我市土地衛片執法檢查中違法佔用耕地面積連續4年保持下降態勢,亂佔耕地違法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嚴格落實耕地用途管制,積極穩妥補充耕地,2021年至2023年,連續3年全市實現了耕地總量凈增加。
工業化、城鎮化需要土地,農業現代化要保證土地數量和質量。生態文明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節約資源是根本之策。
市規劃資源局利用處二級調研員張振東&&,我市認真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推動單位GDP(國內生産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穩步下降”等相關要求,以促進土地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為主攻方向,促使土地“含金量”不斷提升。
“我市加快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存量資源盤活,不斷提高用地效率。比如,鼓勵企業把自己的存量土地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進行開發,支持對存量用地和低效用地以自主開發、聯合、入股以及轉讓、置換等方式盤活利用。鼓勵園區外的存量工業用地和物流倉儲用地升級轉型為國家支持發展的新産業、新業態用地,符合相關政策要求的,可以享受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的5年過渡期政策。”張振東説。目前,我市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已經優於全國平均水平。(記者 陳璠錢進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