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5月11日電(記者王暉、王寧) 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科研團隊近日取得重要研究成果,通過大量科研攻關,揭示了花椰菜的演化歷程及花球形成的分子機制,填補了花椰菜高質量基因組研究的國際空白。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上。
天津市農業科學院11日上午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了這一最新科研成果。天津市農科院蔬菜所研究員孫德嶺説:“我國花椰菜的基礎研究仍較薄弱,基因組學研究滯後,曾因缺乏對種群結構、馴化歷史、花球形成和重要農藝性狀調控機理的解析,制約了花椰菜新品種選育進程。”
本次研究是天津市農科院蔬菜所花椰菜育種團隊與生物所農業基因組學團隊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林濤教授團隊共同研究。科研團隊通過升級花椰菜基因組至更高的V2版本,進一步完善了現有花椰菜基因組,借助基因學大數據,科研人員還鑒定出9個與花椰菜産量、品質、抗病蟲等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關鍵基因。此外,科研團隊依託涵蓋971個花椰菜品係及其近緣物種的變異組圖譜,將花椰菜分為5個亞群,詳細劃分了花椰菜群體結構,解析了花椰菜分步馴化歷程。
天津市農科院生物所研究員陳銳介紹,本次研究過程中建立了涵蓋海量分子標記的基因組學數據庫,極大地提升了花椰菜育種的精準性和效率,也為花椰菜增産定向育種與宜機化采收提供了重要基因資源,在花椰菜種質資源利用、良種創制與種源自主可控方面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
“這一科研成果的取得,標誌着我國花椰菜研究在基因組學領域邁出重要一步,必將推動花椰菜産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我國蔬菜産業的綠色發展和食品安全作出新的貢獻。”天津市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李金田説。
在中國,花椰菜俗稱“菜花”,其種子曾長期依賴進口。為破解花椰菜育種技術難題,天津市農科院蔬菜所花椰菜育種團隊在2000年之後相繼主持培育成功40余個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品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