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鄭勇在工作室內製作陶胎漆器。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85後”的天津工業大學副教授鄭勇是一位從事漆陶藝術的青年匠人。他帶領師生團隊在校成立工作室,以復原中國傳統“陶胎漆器”技藝為主要工作。
陶胎漆器,顧名思義就是由陶瓷和大漆兩種材料組成。鄭勇説:“利用大漆的粘連性,把它粘在陶瓷的表面,再通過低溫烘烤,最終製成一件非常精美的藝術作品。”
據介紹,早在華夏民族良渚文化時期,當時的先民就有製作陶胎漆器的歷史。後來,這種工藝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並一度瀕臨失傳。
從小就對陶瓷技藝癡迷的鄭勇,在大學畢業後選擇留校任教,並一頭扎進陶胎漆器的創作海洋中。鄭勇介紹道,陶胎漆器的製作工藝十分繁瑣,需要先製作出高古釉料的陶瓷,再用施釉手法對器物表面進行上色,然後利用大漆進行類似於工筆畫手法的繪製,一件陶胎漆器需要經過制胎、烤漆、裱布刮灰、打捻、變涂、打磨、推光、成型八大步驟。
“作為一名教師,我傳播技藝的同時,更要向青年學生傳授思想,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鄭勇説。
pagebreak
9月29日,鄭勇在工作室內製作一款陶胎漆器作品。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9月29日,鄭勇在工作室內調漆。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pagebreak
9月29日,鄭勇在工作室內製作一款陶胎漆器作品。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9月28日,鄭勇(前右三)在課堂上指導中外學生體驗傳統漆器製作。新華社記者 劉琼 攝pagebreak
9月28日,鄭勇(中)在課堂上指導中外學生體驗漂流漆技法。新華社記者 劉琼 攝pagebreak
9月28日,鄭勇(中)在課堂上指導中外學生體驗漂流漆技法。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pagebreak
9月28日,鄭勇(右一)在課堂上指導外國留學生體驗傳統漆器製作。新華社記者 劉琼 攝pagebreak
9月25日,鄭勇在工作室內整理陶胎漆器。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pagebreak
9月29日,鄭勇(右)和學生在工作室內討論一款陶胎漆器作品。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9月29日,鄭勇在工作室內製作一款陶胎漆器作品。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9月29日,鄭勇在工作室內製作一款陶胎漆器作品。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9月29日,鄭勇和學生在工作室內端詳一款陶胎漆器作品。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9月28日,外國留學生在課堂上展示漂流漆團扇作品。新華社記者 劉琼 攝pagebreak
9月29日,鄭勇在工作室內整理陶胎漆器。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pagebreak
9月25日,鄭勇在天津工大的校園內查看自己種植的漆樹。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pagebreak
9月29日,鄭勇在工作室內端詳一款陶胎漆器作品。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agebreak
這是鄭勇在工作室內的留影(9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澤東 攝pagebreak
9月28日,鄭勇(中)和中外學生在一堂體驗課後合影。新華社記者 劉琼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