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天津12月5日電(記者周潤健、宋瑞)“春節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創造,它最能體現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著名作家、文化學者、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馮驥才説。
在巴拉圭亞松森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12月4日通過評審,決定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世界遺産再添“中國符號”。
“春節申遺成功,我多少年的希望成為現實,興奮之情無以言表。”馮驥才開心地説。
早在2010年,馮驥才就曾建議將春節放在中國申遺的首位。“這樣可以提高人們對春節文化保護的全民自覺,增強文化自信,促進中華民族四海一家的認同感和親和力。同時,可加強國家與民族的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他説。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數千年的農耕時代裏,經各族人民的文化創造,春節成為一年一度生活中的大事。它獨特而豐富的民俗文化,體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個性與生活情感,蘊藏着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為四海華人所認同和共享。
春節的時間跨度從農曆臘月底至正月十五,其間各種年俗連綿不斷,包括逛廟會、貼窗花、寫春聯、吃年夜飯等等,不勝枚舉。春節的習俗既有程序性和儀式感,也有人們的即興發揮。
“人們對生活的理想與願望是春節民俗的核心內容,比如幸福、平安、和睦、健康、圓滿,以及家庭的團圓。因此,春節是熟悉和認知中國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是最具中華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馮驥才説。
馮驥才&&,當春節成為“人類的瑰寶”後,一定會有助於增進外國朋友對中國的認知與友好,增強我們自身的文化自信與凝聚力,有利於春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馮驥才透露,春節申遺成功後,他將進一步做好自己的工作,致力於宣傳春節的文化意義和文明價值,科學地促進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讓這一文化奇葩永久地開放。
馮驥才最後説,申遺成功不是終點,傳承和保護才是關鍵。讓春節等非物質文化遺産“活”起來,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