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12月6日電 記者近日從天津醫科大學相關方面獲悉,由復旦大學、天津醫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藥科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溫州醫科大學、海軍軍醫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暨南大學、蘭州大學、中南大學、海南醫科大學、中國長城資産、豪森藥業、魯南制藥等機構的領導專家共同參與的第三期“中國藥”研討會順利召開。
研討會由天津醫科大學吳曉輝教授主持。復旦大學藥學院黨委書記王建新致歡迎辭,對各單位領導和專家的到來&&誠摯歡迎。隨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校堃分別致辭,從化學藥、中藥、生物藥等三大領域闡釋了“中國藥”的深遠意義。天津醫科大學藥學院黨委書記馬世坤介紹了本次研討會的議題。“中國藥”實踐的發起人和組織者吳曉輝報告了“中國藥”實踐工作進展及建設方案設計。
隨後的學術報告環節由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院長張翱和中國藥學獎勵辦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張百軍教授共同主持。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朱依諄、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季勇、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胡立宏、中國藥科大學原副校長孔令義、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郭蘭萍、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張衛東、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梁琼麟、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副所長趙強等專家作了報告,分別從“精準藥學”“藥物新靶標發現”“基於中藥和天然藥物的新藥發現與靶點研究策略”“道地藥材的科學內涵與保護”“基於類器官/器官芯片的中國藥評價新模型”“基於GPCR結構的藥物研發”等領域報告了與“中國藥”相關的研究工作進展。
研討會設有兩個分論壇。分論壇一由海軍軍醫大學臨床研究中心主任陳萬生主持,天津醫科大學董林毅列舉了氯吡格雷、別嘌呤醇等“中國藥”必要性的典型案例,與會研討專家相小強、王昊、李行諾、李霄、陽國平、張冬梅、王少華、王艷麗等經研討後一致認為:一部分藥不適合中國人的身體素質特點;要加強臨床診療指南頂層設計,探索適合“中國藥”的靶點模型,設立基礎發現加臨床驗證的雙責制,關注藥物治療窗和後期評價轉化等關鍵問題。注重研産資等多機構聯合和“醫療、醫保、醫藥”的三方協同,共同推進“中國藥”的現代化發展。
分論壇二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成果轉化處處長關樹宏主持。天津醫科大學李暢首先從技術和資本角度闡述了國內高校院所成果轉化的現狀和問題,隨後由復旦大學周璐和上海交通大學沈瑛進行了兩個國內原創新藥項目的路演,來自産學研資等多領域的專家李暢、孫凱、胡智臻、石章強、張雪梅、湯志遠等針對項目進行了評審並研討後認為:以患者為中心,以臨床需求為導向,關注國家相關政策、醫療和資本動向,在原創新藥研發的早期充分考慮中國人的身體素質特點,並在研發多階段有基礎、臨床及産業等多領域專家參與,多措並舉以提高“中國藥”的成果轉化率,塑造“中國藥”品牌,打造貫穿整合行業鏈的“中國藥”體系。
研討結束後,首都醫科大學藥學院黨委書記崔純瑩和天津醫科大學藥學院院長陳雄文分別對學術報告和分論壇研討進行了總結。會議最後,吳曉輝教授和華中科技大學藥學院黨委書記黃銳共同主持了“中國藥”建設方案討論,全體與會專家形成共識:以多期研討會形成系列論據、溝通國家相關部委的“中國藥”相關政策、推進“中國藥”項目産業化等來落實“中國藥”建設方案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