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藏百萬農奴解放64周年”係列報道集
西藏頻道 > 正文
2023 05/ 29 12:00
來源: 新華社

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海丨75歲的國寶守護者

字體:

    編者按:

    這是中國裏程最長的公路,北起新疆喀納斯,南至廣西東興,穿過新疆、西藏、雲南和廣西,完全建成後全程長達10065公里。

    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翻越舉世聞名的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

    這是民族特色最濃鬱的公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俄羅斯族、藏族、獨龍族、傣族、景頗族、壯族、京族……幾十個民族沿路而居。

    這是讓人熱血沸騰的公路,她從阿爾泰山奔騰而下,穿過雪山、草原、沙漠、冰川、熱帶雨林,最終抵達蔚藍大海。

    這就是219國道!

    從3月29日開始,我們沿著219國道,從雪山奔向大海,記錄祖國壯美風光,講述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拄著拐棍,沿著陡峭的臺階,仁增旺扎老人略有些顫顫巍巍地一步一步爬上了自己家旁邊的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400多級臺階,老人要爬將近30分鐘。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拄著拐棍在石窟間行走。

    ↑仁增旺扎老人居住的東嘎村皮央組就在石窟群所在的小山腳下(5月26日攝)。

    皮央石窟群與兩公里外的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一起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在千年的歲月裏,它們經歷過古格王朝的盛衰,漸漸與身後土黃色的山丘渾然一體,消隱于世外,靜靜地藏于札達地質公園層層疊疊的土林之中,與風聲和鳥鳴相伴。與同時期而且相距只有幾十公里的古格王朝遺址相比,它們很少為人所知。

    ↑空中俯瞰皮央石窟全景(5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

    如今,當記者走進皮央石窟群,驚嘆于其蜂巢般綿延的建築群和石窟裏精美絕倫的壁畫,領略著它蘊含的滄桑與美麗時,更震驚于它的守護者之中,竟然有一位75歲的老人。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講山上這些洞窟是歷史文物,十分寶貴,所以一直想為它們做點什麼,”仁增旺扎老人對記者説,“得知有機會參加保護工作,我就趕緊去報了名。正好村裏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沒人願意幹,就我來了。”

    2002年,為了加強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札達縣文保部門開始在當地群眾中聘用文保員,仁增旺扎是村裏的首批成員之一,並堅持至今,已有20多年。

    ↑仁增旺扎老人查看壁畫(5月26日攝)。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84年,西藏啟動了歷時9年的全區文物普查行動,最後一年輪到了阿裏地區。1992年5月,西藏文物考察隊來到札達,在一位牧羊女的帶領下,幾位考古學者爬上布滿蜂巢般洞穴的土林山頂,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塵封的佛教藝術世界,真是一眼千年。

    皮央的石窟分布在山體的前山和後山,當地傳説這裏洞窟的數量是“前山一千,後山一千”,實際調查統計的數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于年代久遠,許多洞窟早已塌毀不存,沒有統計在內。《神奇的阿裏文化》一書的作者楊年華説,根據在遺址中所採集到的鐵鎧甲片形制來看,與古格遺址的洞內同類器物基本相同;開鑿于山岩內的洞窟殿堂中還保存有戰刀數柄,也與古格同類器物基本相同。因此,該遺址與古格之間應當有著密切的關係,或許為古格王國的一個方城。

    ↑5月26日拍攝的皮央石窟壁畫局部。

    ↑皮央石窟一角(5月26日攝)。

    1997年,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列入第三批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經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成為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為了保護這些國寶,從札達縣到西藏自治區政府,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除了仁增旺扎老人,札達縣裏還安排了3名文保員專門負責對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進行日常維護,這些文保員在不太影響農牧業生産的前提下,按月領工資,實現了文物保護與收入提升的共促進、同發展。而西藏自治區政府更是不遺余力:1992年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發現後,1994年,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與四川大學聯合調查隊來到阿裏,維修並再次調查了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1997年,為配合阿裏地區的文物保護與考古發掘,西藏自治區文物局成立了“阿裏文物搶救辦公室”,阿裏文物搶救工作辦公室于1997—1999年間開展了對含壁畫洞窟的加固、山體治水以及壁畫保護,並在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對遺址進行了全面的復查和登記;2013年啟動了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修繕保護工程;2015年,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瀕危壁畫同比例臨摹復制工程完工;2018年,在國家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大力支援下,作為阿裏聯合考古工作重點項目之一,由四川大學承擔的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古墓葬調查與發掘工作啟動......

    ↑5月26日拍攝的皮央石窟壁畫局部。

    “走,我帶你們去看看這裏的寶貝!”仁增旺扎老人拿出一串鑰匙,拄著拐棍,帶著我們來到了一處被木門鎖住的洞窟。打開木門的那一刻,正對著木門的一幅佛像壁畫被屋外的陽光照亮,一瞬間,這幅壁畫閃耀著金色光芒像離弦之箭一樣飛進了記者的眼睛,直抵內心:如此金碧輝煌,如此栩栩如生,如此美輪美奐!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走進繪滿壁畫的石窟。

    走進洞窟,隨著眼睛逐漸適應洞窟裏的比較暗的光線,記者突然發現,自己已經被無數精美的藝術品包圍。洞窟不大,也就是大約十二三平米見方,墻壁上全是壁畫:有異域人物、圖案和造型,還有獅子、孔雀、大象等動物畫像,壁畫構圖嚴謹、造型獨特、形象逼真。很多專家來到這裏都驚呼:這裏壁畫的精美程度,不亞于敦煌的壁畫。

    ↑5月26日拍攝的皮央石窟壁畫局部。

    ↑仁增旺扎老人給遊客講解壁畫(5月26日攝)。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在觀看石窟裏的壁畫時,一幅金色的佛像壁畫映在他的眼鏡上。

    “這些壁畫是1300年前的,還有一個洞窟裏的壁畫大概是1000年前的”,仁增旺扎老人向記者介紹説,“你們看這些壁畫的顏色多麼鮮艷,一千多年都不掉,因為它的顏料都來自礦石。”老人説,遊客們看到這些精美的壁畫都非常高興,還有一些遊客,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會激動得哭起來,他們對我説,太棒了,都是因為有我們的守護,才能讓他們看到如此美麗的藝術品。

    記者採訪仁增旺扎老人的時候,正好有遊客到來,老人為遊客打開洞窟,並為遊客講解,參觀完一個洞窟,老人小心地把門鎖上,然後再帶遊客走向下一個洞窟。

    ↑仁增旺扎老人給遊客講解壁畫(5月26日攝)。

    這麼多年下來,仁增旺扎老人走完了遍布山體四周的近千個洞窟,還自學了普通話和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為遠道而來的客人們免費提供講解服務。老人每天都要上山好幾趟,除了為遊客開門、講解,提醒遊客不要觸碰壁畫和文物,還負責打掃衛生,檢查古建築及洞窟是否有滲水、坍塌等危險。20多年,仁增旺扎慢慢老了,腿腳越來越不靈便了,以前上山只需15分鐘,現在則要半個小時,高血壓、視力減退等疾病更是給他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特別是去年一場大病讓他得了中風,到現在説話都有些含糊。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在自己守護的石窟外吃午飯。

    ↑仁增旺扎老人打開其中一間還留存有壁畫的石窟大門(5月26日攝)。

    “村裏的老人都笑我,説你跟我們聊聊天,曬曬太陽不好嗎,每天爬上爬下幹什麼!”仁增旺扎老人對記者説,“這些壁畫、洞窟,代表著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只要我身體允許,能幹幾年我就幹幾年,繼續把文物保護的工作做下去,一代代的人都會受益。”説到這裏,老人笑了起來,臉上好像綻開了一朵格桑花。

    ↑仁增旺扎老人巡查各個石窟,這是他多年來的習慣(5月26日攝)。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準備打掃石窟。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在皮央石窟的壁畫前留影。

    ↑5月26日,日暈出現在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上空。

    策劃:劉潔、沈虹冰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費茂華、晉美多吉、楊植森、邵澤東

    視頻:楊植森、晉美多吉、邵澤東

    新媒體編輯:王海燕、張鋮、盧燁、周大慶

    圖片編輯:王海燕、林革、劉蓮芬、劉夢琪

【糾錯】 【責任編輯: 雪珍】
0100200708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