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
14
21:50:39
拋撒吉祥,讓幸福隨糌粑飄飛!
——記西藏白居寺新年民俗活動
“西藏糧倉在日喀則,日喀則糧倉在江孜。”這句民間傳言享譽西藏。這裏的人們期盼豐收、熱愛豐收,也炫耀豐收。一個有關豐收的、象徵吉祥和幸福的、充滿活力的民俗活動 —— 白居寺立經幡長桿(也叫豎經桿)儀式與相伴而生的“糌粑大戰”,在每年的藏歷元月十五日,如期而至。
俯瞰白居寺

糌粑
將青稞炒熟,然後磨成粉,就是糌粑,它是藏民族最傳統的主食之一。
在很多具有儀式感的藏族民俗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它被賦予最吉祥、幸福的寓意,並充當主角,“粉”墨登場。
今天,要給大家講述、呈現的民俗和故事就與糌粑有關。

尼瓊
2017年3月12日,藏歷元月十五日,是藏歷新年的最後一天,一個吉日。
初春的江孜縣天氣尚未轉暖,每年的這一天,清晨尤感寒意。
早上6點40分,天未亮。
道路上,已能看見三三兩兩的人群,或步行、或乘車、或騎乘電摩托,由江孜城的四面八方向白居寺聚集。
當晨光灑在江孜老城街道上,勾勒出一個姑娘的身影,她手捧經幡,肩背糌粑袋,步履匆匆。
很快,她的身影與人流匯聚一處,消失在白居寺方向的晨曦中……
她叫尼瓊,江孜老城區布瓊和央吉家的女兒。


“西藏糧倉”與驕傲的豐收
江孜縣隸屬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地處西藏南部,日喀則市東部、年楚河上游,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
充足的日照、大面積的耕地、多年來治理有效的年楚河水的滋潤,使得江孜連年豐收、糧食充盈。
“西藏糧倉在日喀則,日喀則糧倉在江孜。”這句民間傳言享譽西藏。
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糧食是江孜人的生命之根,也是驕傲之本。
這裏的人們期盼豐收、熱愛豐收,也炫耀豐收。
一個有關豐收的、象徵吉祥和幸福的、充滿活力的民俗活動 —— 白居寺立經幡長桿(也叫豎經桿)儀式與相伴而生的“糌粑大戰”,在每年的藏歷元月十五日,如期而至。
VR體驗江孜白居寺全景(點擊查看全屏)

布瓊家
參加儀式的人們都想把自己備好的經幡係在經幡桿盡量高的位置,去晚了就有可能無法如願。
尼瓊有兩個任務,首先要趕往白居寺措欽大殿前的廣場,將自家的經幡係在白居寺的經桿上;第二個任務就是為爸爸布瓊和媽媽央吉打前站,給隨後趕去的父母,提供經桿正式豎立的準確時間,以便他們及時趕上這一吉祥的時刻。
通往白居寺的主道兩側,也早有小販銷售嶄新的經幡。
尼瓊隨著早到的人群進了白居寺的大門。
布瓊家的兒子和媳婦在家為父母早早準備好了酥油茶和早餐,布瓊夫婦則忙活著準備參加儀式的各種用品,滿滿兩布袋糌粑、酥油茶和小吃。
物品收拾停當,布瓊先到佛堂供凈水,再回到屋內,在火爐旁坐下,邊吃著糌粑糊糊、喝著酥油茶,邊跟家人講著豎經幡桿的風俗和傳統,以及日漸富足的日子。
“豎立經幡桿儀式在江孜有很久的歷史,為白居寺的經桿換新經幡,同時,人們會相互拋灑糌粑,寓意吉祥、豐收,這是一種有趣的活動,參加的人都會很開心。”布瓊樂呵呵地給大家講著。
齊加油,立經桿。
備“戰”時刻。
充滿幸福的瞬間。

係挂經幡與“拋帽遊戲”
白居寺廣場上,圍繞著措欽大殿,4根長長的經桿上半部以木架支撐,傾斜著橫放在地上,方便人們往上面係挂自家備好的經幡。
尼瓊趕到廣場,將經幡綁到經桿上,接著又轉到支撐經桿的木架一邊,用酥油在經桿上抹畫5下……
陸續趕到的人們已將經桿團團圍住,像尼瓊一樣,都依次係經幡、抹酥油,有的抹5下、有的抹3下,5下代表敬五色經幡,3下代表敬天、地、神。
處處細節無不體現出人們對生活的敬意和對未來的美好祈願。
“現在日子一年好過一年,我們希望並期盼這樣的幸福長長久久。”尼瓊説。
惠農政策惠澤“西藏糧倉”千家萬戶,西藏普通農家的溫飽和致富道路越走越寬,年年順好。
接到女兒發來的消息,布瓊老兩口兒各自帶上背簍和布包,出發了。
院子裏的大黑狗雖然病了,沒有力氣站起來,但仍然搖著尾巴為主人送行。
趕到白居寺廣場時,經桿尚未豎起,先到的人們,已經站滿半個廣場。
精力充沛的年輕人們按捺不住,早已開始相互潑撒糌粑取樂。儀式尚未正式開始,每個到場者已然一身白色。
布瓊與央吉老兩口兒進到白居寺,先煨桑以示敬意,隨後擠入廣場上的人群中,口念吉祥祈禱詞,手捏糌粑向還未豎立的經幡桿拋撒致意。
“喔嗚……”吉祥的祈福號子在廣場上此起彼伏,桑煙、糌粑混合在一起,伴著晨光升騰而上,布瓊與央吉的身影很快便消失在氤氳的氛圍裏。
此時,人群自發做起了遊戲,眾人不時把帽子隨性高拋,帽子落到哪裏,眾人便高聲歡笑著向落點猛撒糌粑。很多人的帽子被拋到樹上,更是引來人們如潮水般的哄笑,不一會兒,竟有十幾個帽子在樹上迎風搖擺。
風中,幸福的味道隨糌粑四處飄飛……
經桿已立,萬物呈祥。

立經幡桿
隨著太陽從東方山坳裏升起,第一縷陽光透過周邊的樹木,斑駁地射到廣場上。
包裹經幡桿頂端黑色牦牛毛的布被取下,數十個身穿白色藏裝的青壯年男子用粗麻繩索套住經幡桿中上部,聯合用力,有的拉、有的維持平衡,經幡桿在桑煙與朝陽中被徐徐豎起。
廣場眾人齊齊手持糌粑,舉向天空,喊出吉祥的號子,同時將手中糌粑一起拋撒向空中,頓時,整個廣場陷入一片“白色海洋”。
豎立經幡桿的青壯年男子們都來自江孜縣“西邊”村,據説歷年都是由“西邊”村負責立經桿。
9點10分,第一根經幡桿被完全豎起,人們紛紛排隊上前,將酥油涂抹在經桿上。渾身糌粑,已如“雪人”般的人們又簇擁著立經幡桿的男子們,移向下一根未立的經幡桿。人群移動的過程中,拋灑糌粑的節奏從未放緩,人流如白色長龍一般,一路噴灑著“白色煙霧”,所過之處,一片雪白。
號子聲不曾間斷,拋撒的糌粑不曾間斷,經幡桿一個接一個,在這樣的場面和節奏裏被陸續立了起來。
人群重新聚集到措欽大殿正面廣場上,齊聲向大殿上方高喊“糌粑扔下來……”大殿上方的窗口也會有人向下拋撒糌粑以回應。
突然,大殿窗口扔下一大袋糌粑,廣場上離糌粑袋較近的眾人一擁而上,爭搶糌粑袋,收藏做護身符,凡幸運搶到糌粑袋的人都會遭到其他眾人的羨慕和糌粑祝福。
拋撒糌粑,祈福生活。
老漢我最喜歡“糌粑大戰”了。

“糌粑大戰”
立經幡桿的儀式結束後,年長者紛紛離場,剩下的年輕人們將吉祥口號喊得更加響亮,廣場上的“糌粑大戰”正式啟幕。
糌粑灑在身上,寓意吉祥、庇佑,期盼豐收。但凡身上幹幹凈凈的人都會被眾人撒上糌粑,被獻上吉祥的祝福。
因此,場地之內,人們無一例外能躲過糌粑的“祝福”。
如果立經幡桿的過程中拋撒糌粑是以祈福為主,那麼,此時的“糌粑大戰”卻衍生出了一定的娛樂意義,趣味叢生。
年輕人們相互追逐、拋撒糌粑,交戰甚酣,所有人都成了“雪人”。
立經桿。
“糌粑大戰”後的快樂小憩。

漫溢的幸福
時至中午,立經幡桿的男子們進入寺院的廚房,人手一把糌粑,列隊圍在第一根經幡桿的周圍,高舉糌粑,口中唱念吉祥號子後,一齊將糌粑向著經桿的方向拋撒,以此為當天的整個儀式畫上終止符。
接下來,人們整理衣裝,圍坐一起,將各自帶來的吃喝鋪開,喝茶吃小吃,休息談笑。
言談話語基本都與來年的豐收和幸福生活息息相關。
廣場上,意猶未盡的年輕人們還在活躍追逐,互撒糌粑。
晚到的人們,也會受到他們的夾道“祝福”。
此刻,祈福聲、嬉鬧聲、祝福聲……一切代表幸福的聲音,在春風中,伴隨著糌粑在四散飄飛,飄向山谷,飄到江孜之外,久久回響……布瓊帶著家人回家時説:“春天來了,過幾天就要開始春耕了,為了下一次豐收,我們得加油了。”

策劃、監制:達娃、達次
視頻、VR、攝影:旦增尼瑪曲珠
文字:丁薇薇、達娃
萌圖繪制:丁薇薇
編輯:雪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