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雅礱河谷裏,雅礱物資交流會(以下簡稱“雅礱物交會”)是塊“金字招牌”。45年來,它跟着山南的發展一路成長,從零散集市變成了區域經貿名片,既連着各族群眾的柴米油鹽,也是山南對外開放的窗口。

第44屆雅礱物交會上人頭攢動。來源 新華網
起源與雛形:河谷間的生存補給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初,山南還沒有固定市場。那會兒雅礱河谷交通不便,不少村子全靠騾馬進出,農牧民要換點生活用品,只能湊到縣城周邊“趕集”。每年秋末冬初,收成剛結束,大家要備過冬的東西,集市就格外熱鬧。
當時趕集就一個目的:以物換物,補足家用。牧民馱着酥油、奶渣和皮毛來,農民帶來青稞、土豆和藏毯,貨郎則用馬馱着鹽巴、火柴這些“緊俏貨”穿梭。大家沒固定攤位,席地而坐就開張,吆喝聲、討價聲混着牛羊叫,特別熱鬧。對山南人來説,趕集不只是換東西,更是聽山外新鮮事的好機會。
關鍵轉折:1981年的規範化起步
自發集市的蓬勃需求,讓當地政府看到了帶動民生發展的契機。1981年,山南地區正式牽頭舉辦首屆雅礱物交會,將零散的趕集活動納入規範化管理,這成為了物交會發展史上的關鍵轉折點。首屆物交會明確了固定的舉辦時間和地點,劃定了交易區域,還安排了專人維護秩序、調解交易糾紛,讓原本“隨聚隨散”的集市有了“官方身份”。

1981年,乃東縣在白日街舉辦首屆物交會。來源 乃東區商務局
這一舉措迅速激發了農牧民的參與熱情,首屆物交會就吸引了來自山南12個縣(區)以及周邊日喀則、拉薩等地的數千名群眾參與。交易商品也從最初的農牧産品、生活用品,擴展到了農具、建材等生産資料。此次物交會確立了“每年一屆”的定期舉辦制度,為雅礱物交會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讓它從“臨時補給站”逐漸轉變為“固定交易平台”。

第44屆雅礱物交會現場交易圖。來源 山南報
成長軌跡:從本地集市到跨境平台的跨越
2018年及以前雅礱物交會在乃東區昌珠鎮舉辦,自 2019 年後搬遷至澤當街道魯琼專業市場。45年過去,雅礱物交會從小集市長成了大平台。以前交易只有農牧産品和日用品,現在貨架上擺着特色手工藝品、智能手機、品牌家電,甚至還有尼泊爾的金剛菩提、印度的香料這些跨境商品,從“夠吃夠用”變成了“豐富生活”。
在輻射範圍上,雅礱物交會早已突破“本地交易”的局限,成為連接西藏與內地、中國與南亞的重要跨境經貿平台。來自四川、青海、甘肅等省份的商戶紛至沓來,將內地的輕工産品帶到山南;不僅如此,在2023年,第43屆雅礱物交會,乃東區商務局開發“藏源乃東”線上商城,打造特色農産品産銷生態圈,設置搶券、銷券、購票、預訂展位等一體化服務功能,積極引導 2105家商戶及農牧民群眾入駐“藏源乃東”平台,成交 45895單,成交額 2181.94萬元,助推農牧民群眾實現線下到線上經營的跨越式發展。此外,尼泊爾、不丹等國的商人也通過邊境貿易通道參與其中,讓雅礱物交會成為南亞商品進入西藏的“第一站”。

第43屆雅礱物交會前來參加雅礱物交會的尼泊爾商人。來源 中國西藏新聞網
當下價值:山南對外的閃亮名片
如今的雅礱物交會,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經貿交易範疇,在商品流通、文化傳承、城鄉聯結中發揮着多元價值。在商品流通層面,它搭建起“産地到市場”的直接通道,既幫助農牧民解決了農産品銷售難題,也讓城鎮居民以更實惠的價格購買到特色商品,成為調節區域供需的“重要紐帶”;在文化傳承層面,物交會期間舉辦的藏戲表演、傳統歌舞、非遺展示等活動,讓商貿交易與文化傳播相互融合,使雅礱文化在交流中得以傳承和發揚;在城鄉聯結層面,它吸引着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參與到商貿服務中,帶動了運輸、餐飲、住宿等相關産業發展,成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催化劑”。
第43屆雅礱物交會上帶貨主播在物交會現場進行線上直播。來源 中國西藏新聞網
結語
從山間集市的煙火氣,到跨境平台的車水馬龍,45年的變遷,藏着山南發展的故事。如今的雅礱物交會,既是大夥兒離不開的民生盛會,更是山南向外展示特色的閃亮名片。這顆雅礱河谷的經貿明珠,未來肯定會更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