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東方,風拂羌塘,草原處處好“風”“光”。一台&“大風車”如同高大樹木,在氣流中翩翩舞動;一排排光伏板宛若能源之海,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如今的藏北高原,已是一片“綠電”噴涌的“能源沃土”。西藏自治區成立初期,那曲大部分群眾依靠牛糞生火、油燈照明,缺電問題突出,能源結構單一,嚴重制約了生産生活條件,群眾飽受用電難之苦。今天,放眼廣袤的藏北高原,越織越密的新能源電力網絡正托起牧民群眾的幸福生活,一處處綠電項目成為自治區能源版圖上一顆顆閃耀的“新星”。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以來的“十四五”時期,那曲市全力融入自治區“加快構建國家清潔能源基地,打造新型電力系統示範區、清潔可再生能源利用示範區”的“一基地、兩示範”發展新格局,不斷推進清潔能源合理開發、綜合規劃、統籌利用。簽約奠基、開工建設、投産達産……一個個新能源及其配套産業項目落地開花,以“綠”為底的産業發展脈絡清晰可見。
高位謀劃 追風逐光
今年8月底,那曲市委二屆八次全會圍繞“讓那曲更有品質”的奮鬥目標,擘畫了以打造“國家清潔能源貢獻地”等“五地”為發展路徑的美好藍圖。
那曲素有“羌塘聚寶盆”的美譽,是長江、怒江、瀾滄江等大江的源頭,光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資源富集。科考探明,光伏技術可開發量為37.1億千瓦,佔全區可開發量的38%;風電技術可開發量為3724萬千瓦,佔全區可開發量的35.7%;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約308萬千瓦。同時,那曲市結合具備開發條件的易貢藏布、那曲河等流域,重點規劃了11個抽水蓄能點位,裝機規模超1500萬千瓦。
豐富的資源是那曲市謀劃打造“國家清潔能源貢獻地”的現實基礎和邏輯基礎,也是那曲市的比較優勢和信心來源。
近年來,那曲市勇於創新、大抓落實,立足區位特點和資源稟賦,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走低碳、綠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一大批風電、光伏、構網型儲能電站相繼建成、並網發電。2021年,全市清潔能源裝機僅16.68萬千瓦,2022年新增21萬千瓦,2023年新增30萬千瓦,2024年猛增50萬千瓦。截至目前,全市電源裝機達到127.68萬千瓦(其中光伏99.25萬千瓦、風電20.75萬千瓦、水電7.68萬千瓦)。特別是2023年,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用電需求的基礎上,首次實現了“那電外送”,外送電量突破1億千瓦時,徹底結束了那曲市長期作為受端電網的歷史。
展望未來,那曲市將搶抓機遇,統籌當前和長遠,推動構建“那曲河多能互補基地、易貢藏布流域一體化基地、青藏鐵路沿線清潔能源互補基地、‘西部一片一區’風光儲互補基地”的“三線一片一區”清潔能源開發空間布局,全力推進清潔能源分佈式與集約式統籌開發建設,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多“源”互補 蓄勢賦能
風、光是一種氣候資源,具有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等特徵。為突破新能源發展的瓶頸制約,那曲市通過多“源”布局、多能互補,為電網穩定運行提供堅實保障,讓清潔能源産業步伐鏗鏘、行穩致遠、捷報頻傳——
今年6月,西藏開投安多土碩10萬千瓦光熱電站舉行開工儀式,標誌着全球海拔最高、西藏首個塔式光熱電站正式開工建設。該電站採用先進的熔鹽塔式光熱技術,可在無光照時段釋放儲存熱能,保障發電連續性,實現電力穩定輸出;
今年9月,明陽集團全球首&(套)高原型“木星二號”純氫燃氣輪機“風氫儲燃”一體化氫儲能示範項目框架協議在那曲正式簽訂,該項目將通過“綠電制綠氫—綠氫儲存—純氫燃機發電”的閉環模式,為高原地區新能源消納提供可複製方案;
今年10月,備受業界關注的亞洲電力獎2025年度評選結果出爐,那曲市色尼區達嘎普100兆瓦/400兆瓦時獨立構網型儲能項目,榮獲“年度最佳創新電力技術獎”。該項目是全國海拔最高、裝機容量最大的高原獨立構網型儲能項目,吸納當地5個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項目的電量,實現“風光儲”一體化供電,成功攻克光伏發電局限性,對於提高那曲市及周邊地區的清潔能源利用率、保障電力供應具有重要價值;
今年10月15日,國內單體供暖面積最大、西藏規模最大的地熱集中供暖工程“那曲市色尼區南部新城清潔能源集中供暖試點項目”二期正式投運,實現城區約145萬平方米供暖。項目通過國際領先的水熱型地熱利用技術,將地下110℃的熱水提取至換熱站進行能量轉換,並實現100%同層回灌,做到“取熱不取水”,實現零污染、零排放。
……
在光能、風能、水能、地熱、儲能等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産業圖景上,綠色始終是最鮮明的“底色”。
那曲是守護“中華水塔”的核心屏障,更是維繫三江源生態安全的關鍵樞紐。在清潔能源産業發展過程中,那曲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走出一條構建綠色産業體系的發展之路。
那曲市把資源的特殊性、生態的重要性和産業的可持續性結合起來,以全面提升藏北生態安全屏障質量、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良好循環與永續利用為目標,督促各企業在項目建設中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據測算,那曲市清潔能源年減排二氧化碳超65萬噸。
聚焦民生 增收共富
那曲市色尼區甘丹康桑清潔能源産業園規劃面積11.09萬畝,是全區首個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建成裝機規模最大的清潔能源産業園。
2021年畢業於西藏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的扎羅,在這個園區實現了穩定就業,每月工資達9000元。在他的值班場所內,一面巨大的屏幕上顯示着華電甘丹康桑光儲電站的主接線圖,扎羅的主要任務是監測各個系統的運轉情況。“我非常喜歡這份工作,不但跟我的專業對口,而且讓我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定就業。”扎羅在值班間隙告訴記者。
綠色産業拓寬了致富渠道。據了解,在那曲市清潔能源産業建設過程中,累計吸引牧民群眾參與投勞5000餘人次,落實工資兌現5000余萬元;解決大學生就業崗位80余個,落實工資兌現1000余萬元;落實草原租賃資金8400余萬元。
在那曲各處鱗次櫛比的光伏板下,經常可以看到,當地牧民群眾放養的牦牛正在悠閒地吃草。
記者了解到,那曲市充分結合牧業發展實際情況,以“牧光互補”的形式新建光伏項目,將光伏板高度設置不低於1.8米,不擠佔草地,便於牛羊等牲畜覓食休憩,確保放牧與發電“兩不誤”,促進光伏與畜牧業高度融合發展,不僅高效利用了土地資源,而且對帶動群眾增收、推進鄉村振興産生了示範作用。
在海拔4800余米的申扎縣申扎鎮姜戎村,41歲的尼瑪依託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去年4月搬進了新家。走進尼瑪家,地毯、木地板潔凈如新。“家裏取暖不再靠牛糞爐子,而是有了穩定的清潔電力供應。這一年我花了10萬元左右搞裝修裝飾、買傢具家電,還花6萬多元買了一輛小貨車,一家人吃穿住行都更舒心了。”尼瑪笑着説。
得益於充足的清潔能源産出,如今,利用太陽的光能、地熱的熱能、風的動能點亮萬家燈火的願景已經照進現實。那曲市把持續改善農牧區電力基礎設施、擴大電力覆蓋面作為重點民生工程,主電網覆蓋全部11個縣(區),農牧民告別油燈照明歷史,電採暖、電炊具普及率顯著提高,冰箱、洗衣機等家電進入尋常百姓家,高原群眾生活品質實現大幅度提升。
征程“風”正勁,藍圖“光”景新。在“雙碳”目標引領下,那曲市將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能源革命,以更加務實的作風大抓落實,為那曲市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