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2025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60年來,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西藏社會制度實現歷史性巨變,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蹟。新華社常年扎根西藏的資深攝影記者,用他們的鏡頭,經年累月,記錄下這歷史長河中的滄桑巨變。
在這篇關於西藏的故事展開之前,我們要説另外一個故事,故事的講述者是新華社西藏分社記者姜帆——
2023年12月,我在那曲市物資交流會上遇到一位尼瑪縣農業局的幹部。聽説我是新華社的,他馬上問我:“唐召明叔叔您認識嗎?”然後他與我説起,他的一家與新華社記者唐召明有“三代人的交情”。20世紀80年代,唐召明在尼瑪縣報道賽馬會,看見一個小男孩形象很好,想拍幾張照片,結果男孩害羞,跑回了自家帳篷。男孩的母親問明白怎麼回事,就請唐召明進帳篷喝茶、吃肉,同時給男孩洗臉、換上新衣服,讓他好好地拍了照片。2010年代,唐召明在北京幫助眾多先心病患兒&&手術。一次,一名患兒的父親盯着他看了半天,突然問他:“您是唐叔叔吧?!”原來他就是當年的那個小男孩。後來,唐召明再次回到藏北的時候,還專門到他家做客,與一家三代拍下了珍貴的合影。



四十載春秋,我以鏡頭為筆,大地為紙,在雪域高原記錄西藏巨變的英雄史詩。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作為新華社攝影記者,我有幸成為西藏驚人發展變化的目擊者與記錄者——從牧區帳篷的嫋嫋炊煙到現代新城的璀璨燈火,從牦牛馱隊的悠遠鈴聲到“天路”列車的風馳電掣,每一幀都是時代饋贈的視覺證詞。





回想以往的經歷,我從青海調到西藏,後又從西藏調到北京工作,可內心永遠割捨不了雪域高原。於是,我一次次投入到它的懷抱,去完成一個個新的使命。不管何時何地,我都要通過自己手中的相機,告訴世人一個真實的西藏,一個變化中的西藏。


冰川、雪山、江河、大漠……這是世人眼中獨具魅力的西藏風光。可曾想,造就這些自然風光的大自然也曾一度把西藏變為“高原孤島”。現在進出西藏我們可以任意選擇汽車、火車、飛機等出行方式,這是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建設才換來的。
西藏和平解放後,在一代代人的艱苦努力下,川藏線、青藏線、滇藏線、新藏線……進藏的公路網越來越寬,西藏境內的道路也在逐步由拉薩向外圍輻射拓展。
70餘年前,10萬多築路大軍用鐵錘、鋼釬,一米一米在懸崖峭壁上鑿石通路、在雪域高原開山架橋。1954年12月25日,康藏、青藏兩條公路同時通車拉薩,結束了西藏不通公路、沒有汽車的歷史。
1965年,北京-成都-拉薩航線開通,打破了世界屋脊的“空中禁區”。扁平式的交通網開始向立體空間拓展。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開通運行,從此西藏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歷史。


唐古拉山,自古以來就是西藏的一道天險。人們夢想著能夠坐著火車過唐古拉,那該有多好!2006年7月1日,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終於通車了!唐古拉山,既是青藏鐵路的最高點,也是青藏公路的最高點。青藏公路途經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鐵路則途經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火車站。

青藏公路109道班,負責養護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公路。這個道班的養路工,幾十年來挑戰人類生命極限,戰風雪、鬥嚴寒,確保了青藏公路這條“金橋”的暢通。1990年,他們被交通部授予“天下第一道班”的光榮稱號。


過去,由於西藏交通不便,人們每遇江河,都需要乘坐牛皮筏子、木船或後來的鋼駁船擺渡才能通過。從古至今,派生出了一批批以此謀生的擺渡船工。如今,這些傳統的擺渡方式,已被各種現代化大橋所替代,擺渡船成了漸漸消失的歷史記憶;船工這一古老的行業,也隨之淡出人們的視野。


拉薩,被譽為“日光城”。記得有一首叫做《逛新城》的歌中這樣唱道:“……快快走,看看拉薩新面貌。”拉薩也以它日新月異的面容驚艷着每一雙注視它的眼睛。而我也有幸見證了它的發展和變化。





城市之外的高原腹地,同樣書寫着壯麗的建設篇章。
藏北無人區平均海拔在5000米左右,由於高寒缺氧,被稱為“生命禁區”。過去,這裡成立了雙湖辦事處和文部辦事處,現今已更名為雙湖和尼瑪兩縣。當時這裡沒有綠樹,也沒有寬闊的馬路……只有幾十排極為普通的平房。人們照明用柴油機發電,常年燒牛糞爐取暖,沒有任何娛樂設施,與外界&&僅靠兩台電報機。現在這裡已從過去一片“小村莊”變成了一座燈火通明、有不少樓房的現代化小城。






2012年,國務院批復成立雙湖縣,為我國海拔最高的縣,總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國家先後投資數十億元幫助雙湖縣修通了公路,縣城所在地接入國家電網主網……2019年底,雙湖縣實現脫貧摘帽。


然而,在雙湖,群眾健康長期受高海拔、惡劣氣候影響,高原性風濕病、痛風、心臟病多發。上學難、看病難、出行難也始終困擾着當地群眾。
此外,雙湖縣域一半以上的面積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隨着全球氣候變暖,人畜和野生動物矛盾日益凸顯,雙湖草場開始出現退化。
為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讓牧民群眾過上更高質量的生活,2018年,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實施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更多的雙湖人在新家園開啟了新未來。




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來,國家採取多種措施支援西藏發展教育事業,已逐步建立起從學前到中小學、大學及成人、職業教育的教育體系。農牧民與城鎮困難家庭子女的學前至高中15年,皆包裹在國家“包吃、包學”的溫暖羽翼之下。從1984年國家做出“在內地創建西藏學校和開辦西藏班”的決策以來,內地辦學已成為西藏教育的重要補充。




截至2024年,西藏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618所,教職工9.66萬名,在校生總數達到97萬人,超過西藏總人口的25%。當前全區學前教育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等教育主要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四十年跋涉,四十年記錄,我始終堅信:記者的鏡頭當如牦牛脊梁,既要負重歷史真相,亦須傳遞土地溫度。這些我從數萬張底片和數字照片中所打撈的時代切片,或許不夠完美,卻足夠真實——它帶着濃濃的酥油茶香和糌粑味,是酥油燈與霓虹燈交匯的光譜,是一個記者對高原最深沉的摯愛與心動,也是一名建藏援藏工作者感恩西藏、致敬西藏的小小獻禮。

講述:唐召明
記者:姜帆
編輯:程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