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星火計劃、工商總局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中國消協綠色食品生産基地認證、農業農村部無公害産品認證、國家級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區認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認證、國家有機産品認證……南木林艾瑪土豆,憑藉其卓越品質,在重重篩選下脫穎而出,成功斬獲了上述多項殊榮 ,印證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品質堅守,讓這顆高原土豆成為西藏特色農業走向全國的閃亮名片。
在日喀則,提起艾瑪土豆,幾乎是人盡皆知、家喻戶曉,看似再普通不過的蔬菜,卻在一日三餐中成就了人間煙火。於是,人們習慣於將兩者&&起來,“艾瑪”成了土豆的代名詞,土豆也成為艾瑪鄉甚至南木林縣的顯著標誌。
艾瑪鄉位於南木林縣雅江與湘河交匯的河谷地帶,這裡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砂性高,土地平坦開闊,得益於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特徵,土豆不僅在這裡紮下了根,而且成為帶動當地群眾致富的“金疙瘩”。
“在上級領導和技術人員的支持幫助下,我們家土豆種得一年比一年多,土豆産量一年比一年大,生活也是一天比一天好。”看著長勢喜人的早熟品種,家住艾瑪鄉德慶村的巴桑次仁高興地説。
巴桑次仁家有30畝耕地,除了種植青稞和少量的豌豆、油菜,有一半的地拿來種土豆,其中早熟品種又佔了一半。他説,早熟品種每畝産量3000斤,雖然比正常品種少了2000斤左右,但因上市早價格翻了三倍,今年早熟品種能有七八萬元收入。
走進巴桑次仁家,寬敞的院子和藏式二層小樓,成為村裏最普遍也最標準的“配置”。因為家中有11口人,巴桑次仁打算趁身體還算硬朗,再蓋一棟大點的房子改善居住條件,他説近些年村裏很多人種土豆掙了錢,都陸陸續續搬進了鋼筋水泥的新房。
在艾瑪鄉,像巴桑次仁這樣靠土豆增收的群眾還很多,甚至還形成了本鄉特有的“土豆文化”,達夏村獲得去年“土豆大王”稱號的久旦桑布,便是鄉親們口中津津樂道的榜樣,他種出的土豆以單個5.99斤刷新了全縣紀錄。
有趣的是,這顆重量級土豆,在採挖時還缺了一塊。儘管如此,它仍在“冬游西藏”系列活動中,成為內地博主們首推的“明星”。久旦桑布説,榮獲“土豆大王”稱號,一家人都特別開心。他&&,今年會繼續把土豆種好,有信心再拿一次獎。
作為全縣土豆主産區,今年艾瑪鄉種植規模達2.09萬畝,佔全縣土豆種植面積的43%,産量有望突破1.19億斤。此外,全鄉良種推廣面積3650余畝,並建設一級種子田500畝、試驗示範田160畝。
艾瑪鄉政府負責人扎西頓珠説:“下一步,我們將圍繞全縣馬鈴薯三年行動方案要求,持續擴大馬鈴薯良種繁育面積,不斷提高馬鈴薯的産量和群眾的收入。”
過完夏天,山巴村77歲的旦木真將住進自家新房,這位當了近40年代課教師的老人,談吐間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我們家種了20多畝土豆,土豆收入讓家裏條件越來越好,以前住這種房子想都不敢想,但現在房子都基本上完工了。”旦木真説,他們家種了幾十年的土豆,以前都是自給自足,現在成為家裏重要的經濟來源,一家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到幸福。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推動土豆産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南木林縣先後實施了萬畝珠峰馬鈴薯種植基地、南木林縣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建設,在引進和示範種植各類優質馬鈴薯品種的同時,向馬鈴薯種薯培育、創新及種質資源保護方向邁進。
截至2024年底,擴繁基地已建成馬鈴薯脫毒育苗聯動溫室1座和溫室大棚20座,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種植面積2500余畝,産出原原種240萬粒、原種1350噸,這些優質種薯,通過訂單化銷售渠道,供應至本市兄弟縣(區),遠銷拉薩、山南、昌都、阿里等地,有力推動了區域馬鈴薯産業協同發展,為農業增收致富注入強勁動力。
據介紹,目前南木林縣土豆種植已實現種薯、早熟、有機、高産品種的全覆蓋,並通過加大本地品種資源的保護力度,對土豆種植進行全産業鏈跟蹤管理,不斷提升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力,2025年全縣土豆種植達4.82萬畝。
小小的土豆,托舉着農牧民群眾的夢想,也承載着鄉村振興的希望。南木林縣通過優化品種、強化品質、固化品牌,讓“小土豆”變成了“大産業”,如今,從標準化種植基地到訂單化銷售網絡,從農戶家門口的合作社到輻射全區的種薯供應鏈,這顆高原土豆正以 “産業蝶變” 的姿態,載着農牧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踏出鏗鏘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