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兒女心向黨 開放發展譜新篇
在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拉孜縣作為農業大縣,正以一組組突破性數據書寫着高原農牧業的滄桑巨變。從牛耕人作的傳統農耕到數據驅動型智慧農業的數字圖景,從“靠天養畜”的粗放模式到草畜聯動的産業閉環,這片海拔4000多米的沃野,在黨的政策引領下,完成了從傳統生産方式到現代化農牧業的壯麗轉型。 
高標準農田築基,破解傳統耕作困局
曾幾何時,拉孜縣農田裏“二牛抬杠”的耕作場景,是生産力落後的縮影。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策春風拂過高原,從2019年到2024年,3.6億元資金的注入讓這片土地迎來質變——11.2萬畝高標準農田如棋盤般鋪展,徹底改寫了“靠天吃飯”的舊格局。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的現代農田體系,不僅讓土地畝産提升30%,更成為科技種田的“試驗田”。
堅達村這片“巴掌田”變“噸糧田”,正以機械化耕作效率提升4倍的實績,詮釋着基礎設施升級對生産力的解放。
數字化賦能,激活農業新動能
拉孜縣引入青稞産業數字化管理系統,通過耕地矢量化管理、農情實時監測與農機可視化作業等一系列先進功能。推動農業生産精準化。
堅達村的達瓦加拉家有120畝耕地,是村裏有名的種糧大戶。過去,全家6個勞動力一年到頭都在田裏忙活,日子卻過得緊緊巴巴。現在,有了數字化系統和智能農機幫忙,從耕種到收割,只需要達瓦加拉伕妻兩人就能完成,家裏其他人都能外出務工增加家裏的收入。加入村農機合作社後,他每年增收7000元,2024年家庭總收入突破24萬元,青稞産量達6萬斤。達瓦加拉笑着説:“有了數字化系統,種地更科學,收入也越來越高。”
拉孜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次旺介紹説,數字化變革大大減少了災害風險,降低了生産成本,糧食産量和品質都提高了,糧食安全也更有保障。目前,全縣有各類農機具7500余&,植保機2300余&,農業機耕、機播、機收“三項”作業率從去年的85%提高到了90%左右。
草業先行,生態與牧業雙贏
拉孜縣通過大力實施“草畜平衡”計劃,以改良牲畜品種為契機,不斷提高牲畜個體生産性能,實現“少養精養”的目標,減少了牲畜存欄數量,降低了對草原的壓力。同時,推廣科學飼養管理技術,提高了飼草料利用率。
拉孜縣扎西宗鄉旁頂養殖合作社通過青貯玉米秸稈粉碎等方法,有效地促進秸稈青貯的後續利用,進一步降低了畜群養殖成本,減少飼草料浪費和環境污染,實現生態環保,促進了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結合24家合作社牽頭的人工種草工程,發放燕麥草、苜蓿草、青絲玉米、箭舌豌豆等飼草種子204.47噸,人工種草集中連片、房前屋後(冬圈夏草)種草2.5萬畝。較2021年增長42%,23家合作社實現飼草基地全覆蓋。
草業的崛起推動畜牧業量質齊升,2024年全縣牲畜總存欄23.13萬頭(只、匹),出欄9.24萬頭(只、匹)。全縣奶産量4373噸、指標完成率達123.94%;蛋産量131.01噸、指標完成率達100%;肉産量2857.1噸,指標完成率達145.8%。全縣畜牧業總産值從1.48億元增加到1.83億元,年均增長23.6%。同時,畜産品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部分優質畜産品已打入區外市場(上海),拓寬了銷售渠道。
從靠天吃飯到科技引領,從粗放經營到數字化管理,拉孜縣農牧業實現歷史性跨越,為西藏鄉村振興與生態安全注入強勁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