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觀察日記|拉薩來信:追隨藏羚羊足跡深入無人區是何體驗?-新華網
新華社簡介 新華網首頁中國政府網 公司官網 新聞熱線:0891-6282560 投稿郵箱:xhwxzpd@163.com
西藏頻道 > 正文
2024 06/21 17:14:11
來源: 新華社

藏羚羊觀察日記|拉薩來信:追隨藏羚羊足跡深入無人區是何體驗?

字體:

  新華社拉薩6月21日電(記者劉洲鵬、姜帆)11日,我和同事從拉薩出發,到平均海拔超過5000米的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甜水灣一帶,尋找藏羚羊遷徙、産羔的蹤跡。

  一路上高山遼闊,陽光被厚厚的雲翳遮擋,在草原和湖泊上投下巨大的陰影。我們沿着317國道驅車10小時抵達那曲市尼瑪縣,短袖換成了加厚羽絨服。從夏天走進“冬天”,其實也不過是從拉薩的早晨到尼瑪的夜晚,一天的路程而已。

  這是6月10日在西藏那曲市拍攝的“天空之樹”(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無人區天氣極端,物資匱乏,沒有一丁點信號——這是我第二天傍晚抵達馬依野生動物管護站才意識到的,這裡距離縣城上百公里,距離甜水灣還有一天的車程。

  “你猜無人區為什麼叫無人區?”管護站站長羅佈告訴我,接收信號需要到數公里外的山坡上,平日巡護只能靠對講機,寂寞是他們的日常。

  晚上,我們在管護站安頓下來,房間裏有打酥油茶的攪拌機、電飯煲和電視機,屋裏的火爐燒得正旺,時不時要把牛糞掰碎了放進去,再加兩鏟彈珠似的羊糞球,足夠暖和,一天就過去了。

  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們在無人區深處的羅布玉傑烈士紀念碑前默哀致敬(無人機照片,5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翌日清晨,我們往甜水灣方向出發,同行的三輛皮卡車載滿各類物資。沒有信號,也沒有現成的路,車隊只能憑記憶和巡護時留下的車轍前行,沒有車轍時,形狀各異的山就是路標。

  我們路過羅布玉傑犧牲地附近,這裡距最近的人類活動區約370公里。羅布玉傑,西藏自治區尼瑪縣原森林公安派出所一級警司,2002年抓捕盜獵分子時犧牲,尼瑪縣有一個管護站以他命名。在這裡,人們為他立了一座烈士紀念碑。

  黑色的紀念碑上係滿了潔白的哈達,好像在被擁抱。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3年,西藏年均提供生態崗位50多萬個,每年人均增收3500元。

  空中俯瞰甜水河旁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們的臨時營地(6月14日攝 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普布次仁 攝

  傍晚,我們在甜水灣畔駐紮,觀察途經的藏羚羊。遠處高山上留有密密麻麻的線條,是它們遷徙時留下的印跡。

  六月了,無人區的湖面仍有未化的冰雪,初融的湖水在日光下宛如銀箔。地平線上的藏羚羊群奔跑跳躍,像夏天浮動的柳絮。

  下雪了,太陽卻還在曬着,落雪馬上融化,土地泥濘潮濕。管護員熟練地用鋼棍搭設帳篷,用土掩好帳篷邊緣,並在一旁架起發電機。

  6月13日,記者在享用帳篷裏的晚餐。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晚上,低溫、缺氧、沒有火爐,睡袋在雪夜的帳篷裏顯得很單薄,每個小時都會因為頭疼醒來一次。

  無人區環境惡劣,天敵相應減少,為藏羚羊提供了相對安全的繁衍環境;由於長時間生活在這裡,它們具備了高效利用稀薄空氣中氧氣的能力。

  這是在甜水河畔荒灘雪地中向産羔地遷徙的藏羚羊(6月15日攝 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隔天拉開帳篷時,外罩和停放的車輛已被白霜緊緊包裹。

  這一天,下了三場雪。

  一場雪在清晨,同事帶着迷彩布去拍攝藏羚羊了,他們成功了——隨着太陽升起,藏羚羊群悠然現身。“最近的時候離我們只有20米!”他們告訴我。

  一場雪在下午,雪停時我在營地近距離接觸到了一隻被狼咬傷的母藏羚羊。她被皮卡車運回來,襲擊她的狼不敢接近營地,悻悻離去。

  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在安撫受傷的藏羚羊(6月13日攝)。新華社發 旦增 攝

  受傷的母羊四肢無力地耷拉着。羅布説,她懷着孕。

  羅布嫻熟地用酒精清潔創面,手持針線慢慢地縫合她的肚皮——這場手術進行了50分鐘,母藏羚羊漸漸可以動了,她用鼻尖蹭了一下羅布的手,掙扎着起身,緩緩往東走去——那裏是産羔地。

  第三場雪悄然而至,母羊的背影消失在雪中。遠方地平線上,依稀可以看到她的族群整齊地排列着蠕動,像捧起一條輕盈的哈達,靜待她歸。

【責任編輯:達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