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着阿里第一高峰納木那尼峰一路前行,岡底斯山脈的主峰——“神山”岡仁波齊巍峨聳立,支撐起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的“世界中心”;不遠處,據稱可以洗凈一切煩惱的甘露“聖湖”瑪旁雍錯波光粼粼,藏野驢、藏羚羊、野牦牛等野生動物在視野範圍內閒庭信步。

普蘭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與印度、尼泊爾接壤,從古至今都是中、印、尼三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交流的重鎮。從岡仁波齊流淌而下、綿延千年的孔雀河孕育了象雄文明,科迦藏戲、果爾孜舞、宣舞、“柴魯”席歌、嘎爾舞等文化瑰寶更在這處藏西秘境裏誕生並傳承。

初秋的上午陽光正好,孔雀河畔的仁貢村,十余名男女舞者在草場中央“化身”孔雀,模仿孔雀搖頭、抖肩、揮手、叉腰,為圍坐的游客們表演着歷史悠久的“孔雀飲酒舞”。沒有器樂伴奏,舞者邊唱邊舞,歌聲與舞步時而緩慢、時而歡快,最後男性舞者跪地咬杯、起身飲酒、彎腰放杯一氣呵成,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仁貢村距離普蘭縣城29公里,海拔約4200米。33歲的村民益西平措告訴記者:“以前我只會務農和放牧,但出於興趣,會在農閒時跟村裏的老人學習‘孔雀飲酒舞’和敬酒歌‘雅爾松吧’等。”如今益西平措在村裏也收了十幾個學生。

55歲的白瑪加布從小在家中長輩的耳濡目染下,對普蘭民間歌舞以及婚俗等有深入了解,長大後參與整理恢復了大量傳統曲譜和舞蹈,他&&現在“全村750多口人都會唱會跳,傳承不是問題。”

沿孔雀河而下,科迦寺歷經千年風雨依舊無恙。寺內,木雕、唐卡、壁畫為普蘭歷史“留影”;寺外,古老的科迦藏戲傳唱至今。

今年40歲的科迦藏戲團團長達瓦洛珠帶領演員在村中心的科迦寺廣場上表演《諾桑法王》選段,獨具特色的唱腔和舞蹈絕活讓人拍案叫絕。
“科迦藏戲都是一代代傳下來的。目前藏戲隊一共19人,7女12男,最大79歲,最小26歲。”達瓦洛珠説。

在赤德村,流傳於此的宮廷禮儀舞蹈“仲”舞,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其中一幕是舞者頭頂青稞酒壺給客人敬酒,以體現崇高的迎客禮儀。在西德村,“果爾孜”舞的“將士們”身着盔甲、頭戴頭盔、手持劍盾,和着由慢漸快的鼓聲,讚美出征的將士、崇拜保家護國的兵器……

據了解,普蘭目前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項。2021年至今,文化和旅游部、西藏自治區文化廳、阿里地區文化局、普蘭縣文旅局等部門和單位,陸續為普蘭文化産業項目投入扶持資金240余萬元。
“原本衝着‘神山’而來,最後卻沉醉在古老的歌聲中不能自拔,這也許是普蘭之行最大的驚喜。”來自北京的自駕游客張遠之説。

赴月踏星河,與日逐浮光。2021年以來,普蘭全縣共接待游客50余萬人次,旅游收入5.2億元,旅游從業人員逐年遞增。
普蘭縣文旅局副局長益西旺堆介紹,接下來將打造特色非遺産品,讓廣大非遺傳承人、農牧民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

普蘭縣委常委、副縣長張巍&&,將以民俗集中的普蘭縣城為中心,打造集非遺展示中心、文化展示中心、民俗商業街等於一體的普蘭國際旅游集散中心。“把人氣聚起來、游客留下來。”
記者:曹檳、聶毅
視頻/海報:聶毅
策劃:王黎
編輯:王黎、李明輝
新華社國內部、西藏分社聯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