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西藏頻道 > 正文
2022 01/ 12 15:33
來源: 西藏日報

拉薩市堅持系統治理,紮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字體:

    “四山環拱,水繞城郭;旋柳撫岸,鳥翔魚游……”描述的不是江南水鄉,而是拉薩市。

    每到周末,家住拉薩東郊的索朗次仁都會和家人來到拉薩河3號閘,拍攝河畔美景。談起攝影這一愛好,他回憶説:“2020年的一個冬日,我和朋友們到濱河公園游玩,夕陽下,看到水面碧波粼粼、水鳥展翅翱翔,太美了。此後,我就會不定期來到這裡,用手中的相機記錄拉薩河3號閘不同季節的美景。”

    從小在拉薩長大的索朗次仁,已不知來過拉薩河多少次了。每次站在河畔眺望,他心頭都有一番波瀾:“要是在幾年前,哪有這樣的美景啊!”

    2014年10月,拉薩河3號攔河閘壩成功蓄水,在拉薩河的平水期或枯水期階段,通過控制水閘閘門,為拉薩增添了一個平均水深2.5米、平均水面寬度300多米、蓄水量約105萬立方米的人工湖。人工湖不僅增加了城市空氣含氧量和濕度,還能補給城市地下水位,具有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伴着晨曦,市民楊先生沿着拉薩河畔一路騎行到3號閘,在湖邊駐足的他深吸一口氣,露出了滿足的笑容。在他身後,遠山映着近水,風景如詩如畫。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拉薩市持續發力,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深化實施“綠色圍城”、城市水系改造、拉薩河保護等重大生態工程……隨着一項項措施的落地落實,拉薩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不斷邁上新&階,市民群眾從良好生態中得到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十年前,拉薩南山土壤貧瘠、岩石裸露,還是一座荒山,成為制約全市綠色發展的“瓶頸”。“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面對這樣的挑戰,拉薩市攻克技術難關,全力推進南山山體造林綠化工程。2018年,在南山造林綠化試點成功的基礎上,拉薩市又實施了北山造林項目,栽植苗木31種、64959株,成活率達95%以上。

    通過幾年的努力,南、北山共計造林7640.9畝,在全區率先實現了海拔3900米以上、乾旱半乾旱山區人工造林零的突破。拉薩聖地生態園林建設投資有限公司項目部部長呂強説:“項目區域內涉及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還包括水利設施,目前項目進入養護期階段。”

    拉魯濕地,是國內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城市天然濕地,保護區總面積1220公頃。為了保護這片不可多得的高原濕地生物基因庫,拉薩市深入貫徹“生態保護成果與市民共享”的生態發展理念,2018年起,先後投資9億多元,實施拉魯濕地三期保護工程,疏通拉薩河通往濕地的三條幹渠,還將季節性的河流流沙河引入了拉魯濕地,這些引來的清潔水源為濕地補水,滋潤了沙化、幹化的土地。

    如今,拉魯濕地水域面積擴大了三分之一,常年棲息的鳥類有21種、7000余只,包括黑頸鶴、赤麻鴨、斑頭雁等,拉魯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價值得到有效發揮。游客謝女士告訴記者:“我是第二次來拉薩了,感覺拉魯濕地的衞生、生態保護、基礎設施都越來越好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來這裡散步、呼吸新鮮的空氣感覺身心舒暢。”

    2016年以來,拉薩市主要江河湖泊水質保持良好,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8%以上,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始終名列前茅,全面消除4300米以下“無樹村”和“無樹戶”,城區綠化率達到38.8%,草原綜合植被覆蓋率達到69.8%,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8.1%,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100%,有條件的村莊衞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城市新能源公交車達到100%。2020年10月,拉薩市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稱號,也是全國第一批獲得該榮譽的省會城市。

    軟硬體建設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拉薩市城市生態環境的美好。拉薩市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經驗做法,也成為我區各個城市進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參考,一幅美麗城市的畫卷正在高原大地徐徐展開。(記者 黃志武)

【糾錯】 【責任編輯: 殷小燕 達珍】
0100200708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