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西藏頻道 > 正文
2021 12/ 21 10:19
來源: 新華社

苦難和新生——西藏翻身農奴影像檔案

字體: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新華社發

    左:次旦老人的肖像(9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右上:次旦老人的身份證(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右中:次旦老人和家人、村民在一起(9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右下:申扎縣申扎鎮一村全景(1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田金文攝)。

    次旦老人出生于1934年,是西藏那曲市申扎縣申扎鎮一村村民。

    “我父母一共有7個孩子,一家人都是農奴。”次旦説。那時她一家幫農奴主放牛羊,生産的酥油幾乎都要上交給農奴主,糌粑也吃不上;有時實在找不到吃的東西,只能在草原上挖野菜充饑。“我們沒有房子,平時只能住帳篷,放牧的時候沒有帳篷住,就找一個避風的水溝,將就著睡一覺。”次旦回憶,20歲之前從沒穿過鞋子。

    2012年,78歲的次旦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我現在年紀大了,很多事忘記了,但我是共産黨員,這個我不會忘。”次旦説。

    “以前糌粑都吃不上,現在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穿什麼穿什麼,日子越來越好,這是只有共産黨才能做到。”她説。

    1959年3月28日,國務院頒布命令,在西藏施行民主改革,徹底廢除“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從此,西藏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將命運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歷史,滾滾向前。

    新華社記者深入廣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農奴,感受他們如今的幸福生活。

    只有經歷寒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溫暖。

    如今,西藏的翻身農奴早已過上了祖輩們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新華社發

    左:小多列老人的肖像(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金一清攝);

    右上:小多列老人的身份證(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金一清攝);

    右中:小多列老人和家人在一起(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金一清攝);

    右下:小多列老人在喂奶牛(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金一清攝)。

    小多列老人1946年出生,是西藏山南市乃東區結巴鄉結巴村村民。

    在舊西藏,小多列全家都是農奴主的“差巴”(領種份地,向農奴主支差役的人),不但吃不飽、穿不暖,還經常被農奴主鞭打。母親40歲時就去世了。

    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後,小多列和鄉親們的生活發生巨變。小多列家分到了11畝土地,鄉裏成立了生産互助組,小多列當上了互助組組長,後來還當了村支書。

    “我積極入黨,因為是黨給我們帶來了好生活,我也想盡自己一份力,為群眾多做點事。”小多列説。因為工作出色,1978年,小多列還作為乃東縣(今乃東區)的優秀代表前往北京參觀學習。

    如今,小多列用積蓄建起二層小樓,一家人四世同堂住在一起。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新華社發

    左:土丹堅參老人的肖像(5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右上:土丹堅參老人的身份證(5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右中:土丹堅參老人和老伴(中)、女兒在聊天(5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右下:土丹堅參老人在翻看自己的黨費證(5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土丹堅參老人生于1940年,出生在西藏山南,現在日喀則居住。

    土丹堅參的父母都是農奴,9歲時母親去世了,12歲那年父親也去世了,他和弟弟成了孤兒,無依無靠,到處流浪。

    為了不當農奴,交不起人頭稅的土丹堅參逃往拉薩。在拉薩,土丹堅參白天要飯、晚上睡在街道上,最後只能去給大戶人家當傭人,整天辛苦幹活,但吃住條件都很差。

    1959年,西藏施行民主改革,土丹堅參得到徹底翻身解放。1980年,土丹堅參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每年國慶節和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的時候,土丹堅參都會買一面新的國旗,插到自家樓頂上。

    如今,土丹堅參一家住在日喀則一棟寬敞明亮的藏式別墅裏。“家裏現在有六口人,全家平均每月有5萬多元收入。生活幸福得不得了,跟過去比真是天上人間。”土丹堅參説。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新華社發

    左:馬昌吉老人的肖像(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右上:馬昌吉老人的身份證(5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右中:馬昌吉老人走在八廓街老城的街道上(5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右下:馬昌吉老人在家中看電視(5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馬昌吉老人生于1933年,現在住在拉薩八廓街老城區一座古建大院裏。

    自記事起,馬昌吉就和母親一起給農奴主放牛。“每天放牛時要撿回三筐牛糞。如果撿不滿,除了挨罵,還會克扣作為工資的口糧。”馬昌吉老人説,只有到每年的“仙女節”,農奴主才會賞一頓白米飯。童年生活讓老人不堪回首。

    由于長期受壓迫,馬昌吉從1955年開始逃亡,後來被解放軍解救並送到位于成都的西南民族學院學習。“我本來叫米瑪倉覺,就是在那個時候改名叫馬昌吉了。”她説。

    1959年,西藏施行民主改革,百萬農奴獲得解放。從此以後,馬昌吉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曾經想都不敢想的,”老人感慨地説,“孩子們現在都很有出息,吃得好,住得好,過上了幸福生活。”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新華社發

    左:西塔爾老人的肖像(1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右上:西塔爾老人的身份證(1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右中:西塔爾老人和家人在一起(1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右下:西塔爾老人居住的西藏定結縣陳塘鎮(11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格桑邊覺攝)。

    西塔爾老人今年86歲,是西藏日喀則市定結縣陳塘鎮修修瑪村人。他所在的陳塘鎮位于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南側,平均海拔約2000米,是夏爾巴人主要聚居區。

    舊西藏,廣大農奴需要給領主交各種賦稅,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生活在中尼邊境陳塘鎮的夏爾巴人也不例外。

    “在舊社會,種地要交地稅、燒火要交柴火稅、採蜂蜜也要交稅…… 日子過得很苦,今年交不上稅明年要交更多的稅。”西塔爾忍受不了領主的壓迫,出走討生活。

    烏雲遮不住太陽。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陳塘鎮迎來新生。後來,西塔爾回到這裏,發現日子有了很大改變。

    “地都是自己的,牛羊也是自己的,再不用遭受領主的壓迫。”

    如今,西塔爾老人家日子越過越紅火。“現在日子過得很舒服,吃穿都不用愁,這都是共産黨的恩情。”他説。

    近年來,陳塘鎮發生巨大變化。國家投資修建的公路已經通車。大量基礎設施投入使用,陳塘鎮還將邊貿、養殖、旅遊、加工等特色優勢産業作為發展重點項目,帶動農牧民實現增收。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新華社發

    左:次仁卓瑪老人的肖像(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右上:次仁卓瑪的身份證(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右中:次仁卓瑪在看孫子孫女和她的合影(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右下:次仁卓瑪向記者展示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次仁卓瑪老人出生于1940年,是拉薩市城區的一名退休幹部。

    年逾八旬的次仁卓瑪,仍清楚地記得小時候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農奴的苦日子是從出生就開始的。8歲的時候,次仁卓瑪幹不了重活,分到的口糧也很少。到了晚上,她就會被農奴主趕到屋外,和牲畜一起睡。“當時多麼希望能早點出太陽啊。太陽是公平的,所有人都能照到陽光,能感受到它的溫暖。”她説。

    汶川地震發生後,老人主動捐款,她還幾次給當地孤寡老人和殘疾人士捐款。她説:“我曾經受過苦,如今我想盡可能幫助有困難的群眾。”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新華社發

    左:旺加老人的肖像(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右上:旺加老人的身份證(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右中:旺加老人(右二)和家人在一起(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右下:旺加老人在自家院子裏(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旺加老人出生于1951年,是西藏定結縣江嘎鎮曲美村村民。

    從出生起,旺加就和父母一樣,背負著“朗生”的身份。作為社會最底層人群,他們沒有生産資料,也沒有人身自由,等同于農奴主的私有財産。由于長期幹著粗重活,父親在30多歲就去世了,旺加跟著母親相依為命。

    1959年西藏施行民主改革,百萬農奴獲得徹底解放,旺加一家暗無天日的生活迎來曙光。旺加一家分到了土地、房屋和牛羊,他自己進入小學讀書,畢業後學醫,並成為家鄉的村醫。生性善良又樂于助人的旺加,和村民們相處融洽,並得到大家的認可。此後,旺加先後當上了村委會主任、村黨支部書記,並當選為定結縣人大代表。

    “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我們一家三代都是黨員,作為黨員,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旺加説,“如果父母能活到現在,看到現在的生活肯定會非常欣慰。”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新華社發

    左:達娃拉珍老人的肖像(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右上:達娃拉珍老人的身份證(12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右中:達娃拉珍和朋友走在拉薩街頭(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右下:達娃拉珍和朋友在等太極拳老師(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1945年出生的達娃拉珍老人,如今生活在拉薩,享受著天倫之樂。

    達娃拉珍從小就給農奴主放羊。“春季最怕天上的老鷹忽然從空中俯衝下來,叼走羊羔。”達娃拉珍説,她必須時刻警惕地看著天空,看到老鷹俯衝下來,就要用最快速度把羊羔藏在自己的藏袍中。小小的藏袍有時要揣著幾只羊羔,而她一路奔跑躲避老鷹的攻擊,時常摔下土坡,劃破手和臉。

    如今,達娃拉珍每天都會和她的朋友一起健身,打太極拳,幸福的微笑總是挂在她的臉上。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新華社發

    左:洛桑多吉老人的肖像(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汝鋒攝);

    右上:這是洛桑多吉老人的身份證(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汝鋒攝);

    右中:洛桑多吉(後排左三)和老伴次仁卓瑪(後排左二)與家人合影(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汝鋒攝);

    右下:準備出門的洛桑多吉老人(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汝鋒攝)。

    洛桑多吉老人1942年生,是西藏日喀則市聶拉木縣聶拉木鎮宗塔村人。

    舊西藏的黑暗生活是老人不堪回首的往事。16歲的洛桑多吉給聶拉木地方的農奴主當背夫,為農奴主揹運食鹽等貨物,一次背50公斤左右,背一趟30公里。長期營養不良,又要背負重物,他説感覺腿就像灌了鉛一樣沉重。

    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民主改革後,我家分到了牦牛,吃上了飽飯,共産黨和政府還提供了一份工作。現在我家有十多口人,曾孫子、曾孫女都有了,生活簡直比蜜還甜。我們永遠不忘共産黨的恩情,永遠熱愛我們的祖國。”洛桑多吉説。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新華社發

    左:次仁頓珠老人的肖像(5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右上:這是次仁頓珠老人的身份證(5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右中:這是次仁頓珠老人和家人的合影(5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右下:這是次仁頓珠老人(左)和老伴在家裏幹活(5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次仁頓珠老人1947年出生,是西藏日喀則市聶拉木縣聶拉木鎮江崗村人。

    老人説,自己一家人在舊西藏都是農奴主的“差巴”(領種份地,向農奴主支差役的人),想吃頓飽飯都困難。吃不上飽飯,苦活兒卻要照幹,還要撿柴火、牛糞,而到了每年收獲的時候,青稞基本都被農奴主們收走了。“就因為幹活兒慢了點,農奴主拿起棒子就朝額頭砸過來……”

    老人説,現在的生活真幸福,自己每個月都可以領到黨和政府發放的老黨員補貼、養老金、邊民補助,生活很富足;過去只能吃糌粑,現在想吃羊肉、雞肉等,打開冰箱就可以找到。

【糾錯】 【責任編輯: 達珍】
0100200708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