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
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 (圖)
來源: 新華網      時間: 2019-05-14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1)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馱隊在返回途中(2017年6月28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

    新華社記者 覺果

    小時候,對父親的記憶就是常年在外遠行。春天枯水季節走向北部的鹽湖,從鹽湖裏採鹽;秋天草木枯黃的季節去向南方豐收的農區,鹽糧互換,維持一家人一年的口糧。馱鹽是藏北男丁最艱苦的勞作,也是一種生存方式。初次參加馱隊遠行,也是18歲之後男性成長的標誌。

    藏西北,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氣稀薄,天空純凈,陽光透明,也是鹽湖最集中的地方。

    藏北的鹽湖無數,最著名的鹽湖就是孔孔鹽湖。此地離拉薩有千裏之遙,是絕大多數馱隊採鹽的地方。馱鹽人扎營在鹽湖邊,從鹽湖中採鹽,將採到的鹽堆積在湖邊,等水分蒸發之後裝進牛毛編織袋,馱回家。

    近年來,西藏全面推廣使用碘鹽,取得顯著成效,碘鹽覆蓋率由1997年的19%升至去年底的97.07%,鄉鎮鹽業配送已實現全覆蓋。所以,長途跋涉到無人區採鹽的勞作方式在改變、在減少。據了解,西藏自治區政府從2009年起,繼續加大對農牧民食用碘鹽的價格財政補貼力度,每年安排3000萬元公共財政資金,將農牧民碘鹽銷售價由每公斤1.5元降至0.5元;同時,多部門聯合開展碘鹽行銷網絡體係建設,解決食鹽流通組織化程度低、流通環節多、成本高等問題。如今,牧民馱鹽這一傳統生活方式已經成為歷史,成為一種供後人研究的文化現象。

    2017年,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了《遠去的馱隊》紀錄片,往返1400公里的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還原了這一古老的文化傳統。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2)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馱隊在返回途中(2017年6月28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3)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馱隊在返回途中(2017年6月28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4)

    圖為《遠去的馱隊》紀錄片攝製組(2017年6月27日攝)。新華社發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5)

    圖為《遠去的馱隊》紀錄片攝製組成員達瓦次仁。新華社發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6)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馱隊在前往鹽湖的途中(2017年6月22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7)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駝隊成員在路上安營扎寨(2017年6月27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8)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駝隊成員在路上燒茶做飯(2017年6月27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9)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駝隊成員從鹽湖中採鹽,將鹽堆積在湖邊等待曬幹(2017年6月25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10)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駝隊成員從鹽湖中採鹽,將鹽堆積在湖邊等待曬幹(2017年6月25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11)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駝隊成員從鹽湖中採鹽,將鹽堆積在湖邊等待曬幹(2017年6月25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12)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駝隊成員從鹽湖中採鹽,將鹽堆積在湖邊等待曬幹(2017年6月25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13)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駝隊成員從鹽湖中採鹽,將鹽堆積在湖邊等待曬幹(2017年6月25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14)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駝隊成員從鹽湖中採鹽,將鹽堆積在湖邊,等水分蒸發之後裝進牛毛編織袋馱回家(2017年6月25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15)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駝隊成員從鹽湖中採鹽,將鹽堆積在湖邊,等水分蒸發之後裝進牛毛編織袋馱回家(2017年6月27日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16)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駝隊成員從鹽湖中採鹽,將鹽堆積在湖邊,等水分蒸發之後裝進牛毛編織袋馱回家(2017年6月27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17)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駝隊成員從鹽湖中採鹽,將鹽堆積在湖邊,等水分蒸發之後裝進牛毛編織袋馱回家(2017年6月27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18)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藏北鹽湖(2017年6月28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19)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駝隊成員慶祝採鹽豐收(2017年6月28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20)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駝隊成員慶祝採鹽豐收(2017年6月28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21)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馱隊在前往鹽湖的途中(2017年6月23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22)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馱隊在前往鹽湖的途中(2017年6月22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23)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馱隊在前往鹽湖的途中(2017年6月23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24)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駝隊成員在路上安營扎寨(2017年6月27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專發新華網西藏頻道)(圖文互動)天邊的馱鹽隊——藏北牧人遠去的背影(25)

    西藏那曲市廣播電視臺拍攝《遠去的馱隊》紀錄片,重走遠古鹽路,重塑遠古鹽人的故事。圖為馱隊在前往鹽湖的途中(2017年6月23日攝)。新華社發(達瓦次仁攝)

(責任編輯: 柑丹鴦琦)
01002007080000000000000001110000138057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