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朔城區是朔州市政府所在地,是朔州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面積1780平方公里,轄2鎮16縣,人口30.2萬。
【歷史】
朔城區,西漢置馬邑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延和二年於寶襄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設懷朔縣,到北魏孝明帝,孝昌中改為朔州,朔州之名,即始於此。北齊朔州遷治馬邑,另置招遠縣,隋改招遠為鄯陽縣,為馬邑郡治,唐為朔州治,宋為朔寧府治,遼統和年間升朔州為順義郡,元復為朔州治,屬河東山西道大同路。清仍稱朔州,初屬大同府,雍正三年改屬雁平朔平府(治所在今右玉縣),嘉慶元年撤消馬邑縣為鄉,併入朔州。民國元年改朔州為朔縣。民國十六年廢道,設縣直屬山西省政府。抗戰時期,朔縣東部地區和山陰縣部分地區組成山陰縣,屬晉綏邊區。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1958年朔縣和平魯合併統稱朔縣,屬晉北專區(1970年改為雁北地區),1988年設朔州市,朔縣改稱朔城區歸朔州市管轄。
朔城區地處長城兩側,地勢平坦,歷為兵家用武之地,秦將蒙恬築馬邑城以禦敵,宋將楊業把守雁門關至陽方口一帶,楊業之子楊延昭曾大戰遼兵於臘花口、神頭一帶,李自成曾紮營南坪寨。相傳城南16公里的雙華嶺,為宋將楊業敗死之地。
【地理地貌】
境內西、南、北三面環山,中和東部是平川,整個地勢由西向東傾斜。西部山地主要山峰有風&梁、公雞嶺、魚渠嶺、雙華嶺、大梁山等,海拔在1750至2000米之間。南部山區主要山峰紫金山,海拔2127米,山高峰巍,懸崖絕壁,一般山坡坡度在35至40度間,山上多松、樺等。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黑駝山,海拔2147米,為城區最高點。中、東部平川區,面積佔全城區面積的75%,恢河橫跨其間,溝渠縱橫,灌溉方便,為境內主要農産區。境內主要河流有恢河、黃水河、七里河、源子河等,
均為桑幹河支流。
【氣候】 氣候屬於乾燥型大陸性氣候,春季雨雪少,風沙大,夏季雨量集中,易有暴雨、冰雹,秋季少雨,晝夜溫差大,冬季風多、少雪、寒冷。年均氣溫6.9℃,一月-10.9℃,七月21.9℃,極端最高氣溫37.9℃,極端最低氣溫-32.4℃。年降雨量440毫米,初霜期為九月中旬,無霜期120天。
【工農業】
朔城區現有耕地89萬畝,農業以糧食作物為主,主要有玉米、高粱、穀子、小麥、糜黍、土豆、豆類等。經濟作物有胡麻、小茴香等。神頭虹鱒魚場利用神頭泉水養殖的虹鱒魚,成活率高,生長快,每年可為市場提供15萬斤以上。
朔城區礦藏資源豐富,有煤、石灰岩、鋁土、石墨、雲母、耐火粘土、石英、長石、鐵、磷、黑砂石、玄武岩、方解石、腐植酸等。煤的儲量為325.5噸。工業有採煤、發電、釀酒、磚瓦、化肥、建築、機修、糧食加工等。神頭電廠是全國大型火力電廠之一,總裝機容量達135萬瓦。
【交通】
朔城區在市境中北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極為方便。北同蒲復線電氣化鐵路縱貫全境,另外有六條運煤鐵路專用線。煤炭外運溝通京廣、京包、隴海等鐵路動脈,通往秦皇島、石臼新港等。公路四通八達,大運公路幹線穿越市境,寧武至平魯的幹線公路穿越城關。此外有多條簡易公路和大車路連接境內鄉鎮,但西部山區交通不便,運輸以人背畜馱為主。
【名勝古跡】
朔城區歷史悠久,文物古跡很多,旅游資源豐富。崇福寺為遼金建築,始建於唐高宗鱗德二年,是鄂國公蔚遲敬德敕建造。在朔州舊城周圍發現的馬邑漢墓群,有漢墓1900余座。梵王寺周圍
3公里以內,分佈有戰國、漢、北朝等年代的古墓群。城北20公里處的峙峪舊石器遺址,距今 2.8萬年以上,為考古提供了有用的價值。
【名優特産】
五花營村的羊肉,色澤鮮嫩,白裏透紅,可口而無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