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植物資源 山西氣候和地形複雜多樣,造就了豐富的植物、動物資源。共有高等植物(除苔蘚外)約有160多科、3000多種,其中草本植物約佔2/3,木本植物佔1/3。有紅豆松、山白楊等國家級保護植物13種。在植物分佈上,南部、東南部是以次生落葉灌木叢和落葉闊葉林為主的夏綠闊葉混交林地區。果樹 有柿、枳棋(拐棗)、蘋果、梨、紅花果、桃、核桃、紅棗等。農作物以棉花、冬小麥、穀子、玉米為主。中部以落葉灌叢和針雖林為主,其次是落葉闊葉林。果樹以梨、棗、核桃居多,還有葡萄、紅花果、桃、杏等。農作物以雜糧為主,部分地區有忖麥和棉花。北部和西北部是暖溫帶及溫帶灌木叢和半乾旱草原。果樹種類主要有紅花果,部分地區有蘋果、核桃、棗等。農作物主要有馬鈴薯、胡麻、莜麥以及春麥、穀子等。
山西省歷史上林木茂盛,生態環境良好。自秦漢“屯墾”以後,濫伐森林、毀林開荒日益嚴重,使森林面積逐年減少。秦漢時期省內平原已基本成為農區,唐宋時期森林採伐範圍已擴大到淺山區。到明初,除深山區尚有森林分佈外,其餘大部分地區已無森林可言。民國初年和抗日戰爭時期,殘存森林遭到進一步破壞。到解放初期,全省森林面積僅剩45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僅2.3%。解放後由於實行了大面積封山育林,同時大力開展人工造林工作,使森林面積有了較大的擴展。目前,全省林業用地約4,600萬多畝,其中有林地1,490.1萬畝,疏林地758.25萬畝。灌木林地1,180.95萬畝,苗圃地45.6畝,活立木總蓄量為5,781.83萬立方米。
山西森林是由殘留的天然次生林和解放後新造的人工林組成的,數量少,面積小,地域分佈極不均衡。天然次生林主要分佈在山區,省境西部從五寨、寧武的管涔山起,向南沿呂梁山脊至鄉寧、吉縣的狹長地帶,分佈較為集中,森林面積約佔全省森林總面積的19.5%。其北段多雲杉、落葉松林;中南段多油松和闊葉雜木林。省境東部、中南部和南部地區的森林,多集中分佈在恒山、五台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條山等地,以油松林佔優勢。北段有雲杉、落葉松林;南部中條山則以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全省初具規模的有管涔山、關帝山、太岳山、中條山、五台山、黑茶山、呂梁山和太行山八個林區。前四個林區面積較大,蓄積量均超過五百立方米;後四個較小,蓄積量不及三百萬立方米。山西的森林主要是由松屬和櫟屬的部分樹種組成的溫性、暖溫性陣葉林和落葉林。全省主要森林按優勢樹種劃分,鬱閉度在0.4以上的華北落葉松林,佔2.8%;雲杉林,佔2.1%;油松林,佔32.6%;側柏林,佔5.2%;櫟類林,佔24.6%;栓皮櫟林,佔3.6%;白樺林,佔7.4%;山楊,佔5.2%;人工楊樹林,佔13.8%;其餘為五角楓、椴樹、鵝耳櫪等。人工林中以楊樹林最多,佔42.3%;其餘為刺槐、落葉松、柳、榆等。
山西的野生牧草資源豐富,種類繁多,主要分佈在山區,以亞高山草地、疏林草地最為豐富,山地乾草原和白羊草灌草叢草地比較簡單。宜牧草坡面積達5,122萬畝。已查明牧草種類約400種,較優質牧草在100種以上。其中莜麥、白羊草、鵝冠草、狐茅、蘭花棘豆及胡枝子等適口性強,營養價值高。
山西優質牧草100多種,藥作植物30多種。複雜的地形地貌構造,四季分明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農作物品種全,品質優。全省商品糧基地縣有20個,商品棉基地縣有6個,果品基地縣有15個。此外,還有一些名、優、特、稀産品,如稷山板棗、汾陽核桃、大同黃花菜、代縣辣椒、潞安黨參、五台蘑菇、恒山黃芹、垣曲猴頭、洪洞蓮菜、蒲縣花菇、平陸百合等馳名中外。。
野生動物資源
礦産資源 水資源 土地資源
植物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