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水資源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條,分屬黃河、海河兩大水系。其中我國第二大河流黃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5公里。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河流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道長度在150余公里以上的有8條(不包括黃河)。其中汾河源於管涔山麓至河津注入黃河,是山西境內第一大河,全長500余公里。山西河流,屬於黃河水系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和漳河。黃河流域在山西境內的面積有97 138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62%。海河流域在山西的流域面積59133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38%。主要特點是河流較多,但以季節性河流為主,故形成夏季排洪、旱季斷水的局面。山西境內河流由於受多山地影響,河道自然落差一般較大,尤其在河流出省境地段,理論上的水力資源比較豐富,但由於多為季節性河流,水量變化的季節性差異大,因而水力資源的利用率不大,水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主要以小型為主。以儲量和開發比較,清漳河、沁河、滹沱河、濁漳河的條件較為優越,水能儲量佔到全省的80-90%。山西省的主要水資源是河川徑流,水資源的主要補給來源是當地降水,由於降水量分佈不均及水文下墊麵條件的差異,在地域上水資源分佈極不均勻,總的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山西是全國水資源貧乏省份之一。全省水資源總量只有14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儲量約93.1億立方米,但可採水資源只佔45%,且多分佈於盆地邊緣及省境四週,在全國各省區中居倒數第二位,人均佔有量不足全國的1/5,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水量的4.3%;畝均佔有水量只有全國的9.3%。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全省可分為三類區:腹部盆地高開發區,東部山地中開發區,西部沿黃低開發區。
集中,用水量大,水資源程度最高。這裡由於地下水的高強度開採,盆地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除局部地區尚有零星開發潛力外,盆地地下水的開發潛力已基本枯竭。1984年,本區域之河川徑流利用程度已高達67.5%,其中汾河上中游區及桑幹河區分別高達75.4%和71.7%,臨汾及運城盆地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高達80%。東部山地中開發區:包括陽泉、長治、晉城、忻定等地區。區域內工農業有一定的基礎,水資源也已有一定程度的開發,但潛力較大。1984年,全區河川徑流利用程度僅有12.6%,其中滹沱河為39%,漳河為18.2%,沁河、丹河最小,僅為2.71%,全區岩溶大泉開發利用程度僅有7.2%。西部沿黃低開發區:包括晉西、晉西北山區。該區域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産落後,水資源貧乏,大部分河流係源短流急的山區季節性河道,難於開發利用,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1984年僅為9.86%,當地岩溶泉水基本上尚未開發。
山西省已建成842座(大中型58座)水庫,其中大型水庫有汾河水庫,冊田水庫、漳河水庫、關河水庫、後灣水庫、文峪河水庫等,塘、壩、池、泊數以萬計,總庫容量達42.6億立方米,控制全省地表徑流的三分之一以上,每年能調蓄水量約20億立方米。這些水庫可灌溉農田400余萬畝。
新建和擴建萬畝自流灌區108處(其中大型6處);建成萬畝機電灌站74處(其中大型6處);配套機電水井9.09萬眼。加上分佈在各地的小型水利設施,全省水澆地面積已發展到1666.6萬畝。
萬家寨引黃工程位於山西省西北部,途徑偏關、平魯、朔州、神頭,寧武、靜樂、婁煩、古交8個縣(市、區),穿過呂梁山區.萬家寨引黃工程經過地區的主要河流有黃河水系的偏關河、縣川河、朱家川河、汾河 和海河水系的恢河。引黃工程由總幹線(萬家寨大壩向東至偏關縣下土寨分水閘)、北幹線(下土寨分水
閘向東和向東北至大同市趙家小水庫)、南幹線 (下土寨分水閘向南至寧武縣頭馬營)和聯接段(頭馬營向南至太原呼延凈水廠)組成。總幹線引水總量12億立方米,其中由南幹線向太原市供水6.4億立方米,由北幹線向大同市、朔州市供水5.6億立方米。
萬家寨水利樞紐為引黃工程的起點,位於黃河北幹流上段,主要任務是供水,發電、防洪、防凌。萬家寨水庫總庫容為8.96億立方米,每年向內蒙供水2億立方米,向山西供水12億立方米,水電站裝機容量為1080萬千瓦。
主要解決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工業及生活用水的一 項大型引水工程。 全省目前發現的礦泉水共200余處,計350余個出露點,經過勘查評審通過的礦泉水産地100處左右,投産的有20余家。以鍶、偏硅酸型礦泉水為主,還發現有鋅、鋰、碘、硒、溴礦泉水。批准礦泉水儲量約3萬立方/日,約合0.1095億立方/年。
野生動物資源 礦産資源 水資源
土地資源 植物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