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統一河東】
公元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當時,潞州的昭義節度使李筠聯絡太原的北漢起兵反宋,攻克澤州。趙匡胤命石守信、高懷德等領兵出擊,在長平大敗李筠,攻克澤州。李筠兵敗自殺,北漢軍北撤。
北宋政權穩定之後,趙匡胤採用“先南後北”的方針,先集中兵力削除了南方的割據政權,才親率大軍進攻北漢,圍攻太原,並引汾水灌城。北漢依城堅守,宋軍久攻不下,又遇遼兵救援,不得已班師南退。在退兵時,把太原附近上萬戶的居民遷到山東。
公元 976年,趙匡胤再派黨進、潘美分道進攻太原,戰爭還沒有結束,趙匡胤死在開封,宋軍再次退兵,退兵時又把北漢的四五萬人掠到河南。
匡胤死後,趙光義(宋太宗)繼位。979年,趙光義集中兵力,再次“御駕親徵”,他在白馬嶺(今盂縣境內)大敗增援的遼兵,而後親臨太原城下,督軍攻城,北漢主劉繼元糧盡援絕,出城投降,北宋統一了河東。
趙匡胤兄弟三次進攻北漢,水淹太原,火燒平遙、壽陽,擄掠人口,激起了民憤,北漢主劉繼元投降後,太原人民拿上磚瓦作戰。趙光義很氣憤,罵太原的老百姓是頑民,他想起五代時三主起自太原的歷史,便以為太原是出真龍天子的地方,太原的存在,對他的統治不利,因此,強迫太原居民一律遷出,先是火燒,後是水灌,把經營千年的晉陽(太原)古城徹底毀掉。今天的太原城,是公元
982年潘美在原晉陽城故址東北的唐明鎮一帶開始修建的。修建時,為了釘破“龍脈”、使之永世不得再翻身,全修成丁字街,因為丁與釘同音。直到現在,太原還存留着一些丁字街。當時,重建的太原城很小,進而擴建成後來的規模,則是到了明清的時候才開始的。
【楊業父子抗遼】
北宋滅北漢,結束了“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但在北方興起的遼國,卻成了與宋長期並存的一個勁敵,雙方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山西的北部是對峙衝突的中心地區,楊業父子的抗遼事跡就發生在這裡。
楊業,也稱楊繼業,是流傳評書“楊家將”的中心人物。楊業祖籍陜西神木,後遷居山西太原,在北漢做將軍,屢立戰功。北漢滅亡後歸屬宋朝。由於他熟悉邊疆情況,被宋太宗派到代州(治所在雁門)戍邊。楊業智勇雙全,作戰身先士卒,人稱“楊無敵”。
公元 986年,宋太宗派潘美為統帥,楊業為副,分兵三路,北出雁門,收復失地。楊業率西路軍收復了雲、應、寰、朔四州(都在今山西北部),但因東路軍戰敗,造成全線撤退,遼軍乘勝追擊,攻佔了支州和朔州等雁北廣大地區。為了阻止遼軍進攻,給遼軍以殲滅性打擊,楊業與潘美商定,在朔縣南的陳家谷口(在今朔縣南)設伏,由楊業率兵出擊,把遼軍誘入伏擊區。可是當楊業與遼軍且戰且退到達陳家谷口時,潘美卻提前撤離了陣地。結裏楊業陷入遼軍重圍,奮戰了一整天,傷亡慘重,楊業身負重傷,在朔縣狼牙村墜馬被俘。遼國勸他投降,他嚴辭拒絕,絕食3天,為國捐軀。
據説楊業有七個兒子。楊業死後,他的兒子們繼承父業,繼續抗遼,其中最有名的是楊延昭,他長期駐守北方,英勇善戰,多次打退遼兵的騷擾,阻止了遼兵的南下,他的兒子楊文廣,曾隨狄青(山西汾陽人,抗擊西夏進犯的愛國名將)南征,也是宋朝名將。楊家父子,前仆後繼,忠心保國的英雄事跡,當時被人們廣為傳頌,遼國人民還修了楊無敵廟來紀念他。後世家喻戶曉的“楊家將”故事,就是根據楊業父子抗遼的事跡演義出來的。 【文化藝術】
遼宋時期,在文化藝術方面卓有成就的有許多是山西人。司馬光編著了通史巨著《資治通鑒》,米芾是北宋傑出的書畫家。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世居太原,後遷襄陽、潤州(今江蘇鎮江市),是北宋傑出的書畫家。米芾的書法成就甚高,位列宋四大書法家(米芾、蘇軾、黃庭堅、蔡襄)之冠,留有多種書法作品專集,還有《書史》等書法論著。米芾對繪畫也有獨特的貢獻,擅長山水、人物,畫風平淡天真,別具一格。其作品已經失傳,著有《畫史》傳世。米芾的詩詞文賦也極豐富,著有《室晉英光集》。米芾長子米友仁,也是著名的書畫家,與其父合稱“大小米”。
山西發現和保存的遼、宋、金時代的古建築佔中國的70%,殿堂樓閣,橋梁古塔,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造型之殊,結構之巧,在全國均有重要地位和高度的科學藝術價值。建於遼代,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應縣有木塔和巍峨壯觀、雕工精細的大同華嚴寺,都被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海內孤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