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隋起義】
公元589年,隋文帝滅陳,結束了長達250多年的封建割據局面,社會秩序安定,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但由於隋煬帝的暴政,很快激化了社會矛盾,爆發了全國範圍的農民起義。
公元 610年,山西雁門(今代縣)人尉文通,聚眾3000人,首先起義,點燃了全國農民起義的烈火。接着,山西境內響應起義的還有離石人劉苗王、王須拔、魏刀兒,絳郡(今新絳)敬盤陀、柴保呂,雁門人翟松柏等,他們有的聚眾數萬,有的多至10余萬。公元617年,各地起義軍逐漸匯合成幾支強大的武裝力量,沉重地打擊着隋朝的殘暴統治。
在隋朝政權行將土崩瓦解之際,一些地主官僚也紛紛組織武裝,割據一方、伺機奪取農民起義的果實。馬邑(今朔縣)軍官劉武周就是其中之一。他聯合當地豪強,殺掉馬邑太守起事,奪取汾陽宮(在今寧武縣境管涔山),佔領樓煩郡(今靜樂),定襄郡(今大同北)自稱皇帝,並勾結突厥貴族、受封為定陽可汗。
619年,劉武周擁兵南下,佔領了太原、晉中、晉南等地,不到二年,河東諸郡幾乎全在劉武周政權和管轄之下。
【李淵建唐】
劉武周起事時,隋唐太守留守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和晉陽令劉文靜等人,也積極聚結力量,勸説李淵起兵反隋。
公元617年,李淵殺掉了隋帝派來牽制李淵的兩個副留守,在太原起兵。這年秋天,他們乘隋軍出關鎮壓農民起義,關中空虛的機會,讓李元吉(李淵四子)留守太原。然後率兵南下,長驅直入,於年底攻克長安,為招降隋朝官員,立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傀儡皇帝。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後,李淵廢楊侑,在長安稱帝,因為他是從唐叔虞的封地晉陽起兵當上皇帝的,所以定國號為唐。
這時,劉武周已控制了河東。李世民上書説,太原重鎮,是國家的根本;河東殷富,是京城的財源,決這可放棄,願得精兵3萬,收復河東。唐高祖採納李世民的意見,派他率兵從龍門(今陜西韓城縣境)渡河,進擊劉武周。唐軍渡河後,在柏壁(今新絳縣西南)與劉武周對峙;李世民乘劉武周軍缺糧北撤時,派精兵晝夜追擊,在介休城徹底擊潰劉的軍隊。這次戰役中,劉武周的大將尉遲恭(今朔縣人)歸附了唐朝。劉武周失敗後,投奔突厥,被處死,山西為唐收復。
唐王統一全國後,對河東十分重視,定晉陽為北都。貞觀19年12月,唐太宗還回到太原住了兩、三個月,有名的“貞觀碑”就是他當時游晉祠時寫的。後來,唐高宗、唐玄宗也都到過晉陽。
【封建經濟的繁榮時期】
唐朝前期,封建國家採用緩和階級矛盾,安定社會秩序的辦法,求得
100多年的和平發展,加之唐王朝對其發祥地的鼎力經營,使山西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空前繁榮時期。
均田制的推行,使農田面積得到充分開發,僅蒲州一地,就“開稻田數千頃”。在廣泛民墾的同時,官方開墾的荒地也不在少數,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政府在長城以北開墾的荒地,已達3800余頃。河東道新建大型水利工程35處之多,居全國第三位。“貞觀四年,并州大稔,鬥粟三錢,流散者鹹歸故里。”開元、天寶年間,全國以粟米接注京師者有20州,山西佔了4州。河東道積儲的糧食在全國各道中位居第二。樓煩駿馬“甲天下”,也成為唐王朝戰馬的主要取給地之一。
山西的手工業和商業也空前發達。絲麻業不僅分佈地區廣,而且質量高。潞澤一帶,家家栽桑養蠶,戶戶繅絲織錦,所産絲綢除進貢朝廷外,大都經山西古道西渡黃河,在長安集中,而後輸往波斯、印度、阿拉伯等國。山西礦産豐富,唐時全國産鐵91處,河東佔15處;産銅地65處,河東佔
9處。五金製造業相當發達,太原首先有了“五金同鑄,百煉成鋼”的技術,所産銅鏡、鐵鏡進貢朝廷。太原的剪刀,聞名遐邇,暢銷全國,杜甫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的絕句。中條山銅礦豐富,冶煉發達,絳州成為鑄錢基地。天寶年間“天下爐(官辦鑄錢的爐子)99,絳州30。”
規模宏大的太原城,是唐帝國北方屏障。唐初,突厥幾次兵臨城下,都被擋了回去。安史之亂時,唐大將李光弼憑恃太原堅城,抗拒了史思明的50天圍攻,並在太原養精蓄銳,訓練兵馬,收復了黃河南北。
開元19年(公元713年)風陵渡建蒲津橋,於黃河兩岸鑄鐵牛4隻,用56根鐵柱連接起來,架成浮橋,冶煉技術和造橋技術之高超,由此可見。蒲州所屬解邑鹽池,居全國第二位。其時,全國鹽池18,河東居其
5。“歲得鹽萬斛,以供京師”,柳宗元稱之為“國之大寶”。此外,造紙、釀酒以及制布、制氈等手工業也馳名遠近。
由於經濟的繁榮,流散者回歸故里,邊疆居民紛紛內遷,山西人口成為唐代人口的稠密地區之一,從而為河東文化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太原古城的發展】
太原,春秋時稱晉,為趙子簡家臣董安於所建,是趙國根據地和前期的都城。公元前248
年,秦佔晉陽,置太原郡。西漢時,漢高祖封兒子劉恒(後來的漢文帝)於此。東漢末年,少數民族內遷,多次進攻晉陽,并州刺史劉琨曾以晉陽為依託,堅持敵後抗敵 9年之久,西晉擴展晉陽城垣周27里。晉以後,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的統治者,先後佔領晉陽,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南北朝時,晉陽先是北魏的重鎮,後是東魏、北齊的“別都”。
隋時,改晉陽為太原。隋文帝楊堅封次子楊廣為晉王,駐守太原,對太原大肆修建。楊廣奪取帝位後,派李淵為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招兵買馬,積蓄力量,後來由太原起兵反隋,建立了唐王朝。
唐改太原為北京,對它進行擴建,使太原古城進入蔚為壯觀的“黃金時代”。唐時的太原由西、東、中三城組成。西城在汾河之西,為宮廷所在;東城在汾河之東,為唐初大將李責所建;中城橫跨汾河之上,連接東西二城,稱“連城”,武后時所建。 【政治文化名人】
唐朝時,山西出了不少名聞四海的政治家、大文毫。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狄仁傑是唐朝武則天時的名相,柳宗元既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初唐四傑的王勃、盛唐著名詩人王之渙以及素有“詩佛”之稱的王維,都在歷史文化長河中留下了不朽的功績。 |